• 38阅读
  • 0回复

乘167次列车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02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乘167次列车有感
黎莹
1月23日,乘167次火车去通辽,一行4人,晚饭要了4个菜,其中一个是炒虾仁。我们坐在餐桌前,服务员来了,冷冰冰地说:“虾仁,没有了,换个炒海螺吧。”我们说:“既然没有了,就换吧。”炒螺端上来了,一股腥气扑鼻不算,还牙碜得很;米饭来了,不光硬得要命,还冰凉发黑。“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只好硬着头皮吃。不料,我们将吃完时,服务员把另外一张餐桌上的人“请”走,重新铺上洁白的桌布,端上了热气腾腾的炒虾仁,还有其他许多菜;米饭,不光冒着热气,还洁白洁白。随后,3个穿着似“洋人”的人,陪着一位外国朋友,在服务员热情招呼下,大吃大嚼起来。
回到车厢,我胃疼起来,想喝点热水,可暖壶的水是凉的;抬头一看,台灯上的灯泡也没了。同行的一位同志说:“咱们吃饭去时不是灯还亮着吗?”一个年青的服务员来了,我对他说:“灯泡丢了?……”他脸板得铁青说:“外国朋友要看书,我摘走的。”我心里不舒服,又想起了虾仁的事,冷水的事,加上胃疼的现实,不禁说了句:“中国朋友也要看书啊……”服务员一声没响,用白眼珠子狠翻了我一眼,说了句:“欠拾掇!”扭身把门咣当一关,走了。我虽不大懂这3个字的含义,但从动作、眼神、话音中断定,不是友好的话。一位祖籍东北的同志告诉我:“这意思,是你该挨一顿揍。”
虾仁,冷水,胃疼,灯泡,该挨揍。联到一块,我有些生气,找了车上的头头。经常出门,深知一些世态炎凉,就先拿出名片,亮了一下身份(作者是中国食品出版社社长、中国食品报总编辑)。这一下可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灯泡装上了;比较干净的车厢里一连收拾、打扫了两遍;开水也换上了,那位说我“欠拾掇”的年青人也满脸是笑了:“社长,您坐过我们的车,我一下子就认出了您,您还需要什么?……”
我苦笑一下,可心里却极不是滋味。
这些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时常进出大的饭店,也时常见到这样情景:有的服务员见到衣着洋气的人,就满脸堆笑;见到外宾,就服务备周;见到他们认为的“土老帽”,轻则用眼的余光斜扫一下,或用卫生球似的白眼珠翻一下;有时因为没有外汇券,饭也吃不成,车也租不上。一位外国朋友对我说:“你们,中国人,有些,很不懂礼貌;见我们,热情,应该;对自己人,瞧不起,不该。”现在回味,这位外国朋友说得是有理的。但他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的一位美籍华人朋友,有一次很气愤地向我诉说了一件事:“我去住一家饭店,被撂在了会客厅,说是没了床位;可是,几位鼻子高的朋友,一进去就有房间;我70多岁,回到祖国,受此冷遇,不免生气,打电话找了中央一个部门领导,马上,房间就解决了。”
这一切,使我想起了《镜花缘》中的两面人。还想起了小时就听说的“人敬有钱的,狗咬提篮的”这个谚语。想起这些,不禁有些伤心。
伤心之余,想了一下。怪这些年青人吗?不,因为年青人是一张“白纸”,染上什么颜料就出什么色调。怪社会主义制度吗?不,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之一,就是人人平等,互敬互爱。有人怪这是“开放、搞活”造成的,我更不赞成。有事实为证。广州,不能说不“开放”,广州的“畔溪酒家”,不能说搞得不活。可是,我去广州的“畔溪酒家”吃饭,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桌的客人,服务员热情招待;8分钱喝一碗凉粉、几角钱吃餐的“乡巴佬”,服务员也是笑脸相迎,彬彬有礼地相送。经理告诉我说,他们那里总是门庭若市,节日前后日营业额达数万元,就是这个原因。
看来只要我们坚持改革,注意对职工进行教育,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