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我国细胞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控制外植体形成性器官首获成功 陆文梁的重大成果为工厂化生产种子开辟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04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细胞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控制外植体形成性器官首获成功
陆文梁的重大成果为工厂化生产种子开辟道路
本报北京3月3日讯 记者王溪元报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陆文梁用风信子的花被切块做外植体实验材料,在控制植物形态发生方面连获三项重要成果:一、直接培养出大量花芽;二、直接培养出大量雄蕊、胚珠;三、使雄蕊、胚珠在培养基上发育成熟。这些成果今天在北京经有关方面多位著名专家评审,被确认它使我国控制形态发生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人类很早就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既然一根柳树枝条、一片秋海棠叶栽种之后就可以长成一棵柳树、一株海棠,那么植物的一块组织、一个体细胞、一粒花粉能不能培养成一株植物呢?如果能的话,那么植物新品种的培育、种苗的繁殖等,就可以在工厂里进行了。这种设想在1902年被德国植物学家概括到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组织培养的论文里。此后,许多国家的生物学家都积极地投入了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研究工作,并由此而发展出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生物技术。所谓组织培养,就是将植物体的某一部分切成小块,将这种组织块接种到无菌容器中事先配制好的培养液或培养基上,形成新的组织、器官和植株。接种后的组织块叫“外植体”,用人工的方法控制外植体在培养基上生长出植物的某种器官,如根、茎、叶、花等,叫新形成物。目前国际上,在繁殖园林观赏植物、蔬菜、果树、森林树种和特种经济作物等方面,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植物商业生产中追求快速获利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已有的技术基本上只属于人工控制下的无性繁殖范畴。人工控制外植体直接并同时形成大量雌雄性器官,在国际上尚无成功的先例。陆文梁的研究成果,恰恰在这方面为组织培养运用于有性繁殖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陆文梁现年51岁,196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他的上述第一项成果是1986年在国内取得的,该项成果的论文公诸于世后,应日本学研植物工学研究所的邀请,他于1987年1月去日本工作。在为时一年的赴日研究期间,他先用4个月的时间重复了上项研究,而后分别两次用4个月的时间获取了后两项研究成果。他已于1987年底回国。目前,陆文梁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分别被日、美的科学报刊报道,他希望今后在国内对这项研究结果进行公开介绍,使这项研究结果很快地用于其它研究领域。这些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它使植物通过组织培养进行有性繁殖成为可能,而且这个研究系统有可能成为工厂化生产种子的一个模型。
(附图片)
图为在风信子外植体上直接形成的大量胚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