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山东海阳县靠山村读报组成为群众的鼓动者和组织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1-09
第6版()
专栏:读报组活动

山东海阳县靠山村读报组成为群众的鼓动者和组织者
山东省海阳县靠山村共二百四十四户,一千二百四十二人。全村有三十八个读报组,订报三十六份。经常参加听报的有八百多人,占全村十六岁以上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强。
一九四五年夏天,中共靠山村支部书记于芳水同志在胶东区的英雄模范会上,被胶东大众报社聘为通讯员。从此,他除了积极写稿外,并经常到群众集聚的场合,给大家读报。当于芳水同志用地雷炸死日本鬼子的英勇事迹在报上发表后,群众第一次读到自己村里的消息,更提高了读报兴趣。这年,就有八十多个农民经常参加读报组。一九四六年秋天,于芳水同志参军了,读报工作没有人领导,便逐渐消沉,以至停顿。一九四八年春天于芳水同志从前线复员回来,正赶上闹灾荒,群众思想混乱。他发现李保奎刨地枣度荒的办法很好,就写了稿子,送到报馆。报纸发表了这篇稿子,他就组织群众讨论,提高了群众生产自救的信心,打破了群众坐等救济的依赖思想。全村八十多户参加刨地枣,基本上度过了春荒。中共村支部通过这件事,进一步认识了读报工作的重要,决定先由于芳水同志亲自组织四个读报组;确定专人作报纸的发行工作,保证不论下雨下雪,要把报纸及时送到订户手里。支部并通过各种会议,号召群众读报。当年秋天,就培养了二十一个小先生,按时给大家念报。现在,这个村的群众多数都有了读报的习惯,不论是上山干活或出门做生意,总是随身带着报纸,抽空就看;不识字的也拿着报,到处找人念。他们说:“那天不见报,好像心里少了一件事!”六十四岁的军属翟大娘,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民兵读报,她就凑在一旁听,村里人都叫她“老报迷”。
在靠山村,只要随便问一个人,“你为什么对读报这样积极呢?”他就会说:“我沾了读报的光。”的确,因为读报工作的开展,报纸在群众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去年二月,报上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发展农业的十大政策”,支部立刻就布置读报组学习、讨论和宣传。群众赞扬这十大政策说:“这是十个法宝”。缺乏劳动力的富裕中农于银新,过去因为不了解政策,四年都不敢雇人种地,这次他高兴地说:“这一条是针对着我的心来的,今年雇个人,一定可以把地种得更好一些!”群众在读报当中,学会了许多生产的好法子。去年秋旱,小麦种不上,读报组从报上学到了抗旱种麦的方法,广泛地进行宣传,动员了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在十天里,担水种了一千五百亩小麦。过去,村里有个封建规矩:“有婆婆在,不管媳妇穿”。通过读报学习,打通了婆婆的思想,去年过春节,家家都给媳妇做了新衣裳,媳妇更加积极地参加田野劳动,也改善了婆媳间的关系。总之,读报组已经成为靠山村贯彻工作方针,教育群众的良好组织。
靠山村读报组推动了全区的读报工作
去年六月,附近十一个村的农民自动地组织了读报参观团,向靠山村学习。现在全区已有三百八十四个读报组,固定的组员有三千四百五十三人。六月十一日,山东农村大众报又发表了于芳水同志向各地党支部书记、各读报组提出办好读报组的挑战书,更广泛地推动了读报工作的开展。
靠山村读报组成为群众的鼓动者和组织者的原因
靠山村读报组所以能长年坚持,并成为群众的鼓动者和组织者,是因为它具备了下列条件:
第一,党支部重视读报组的领导。支部以于芳水同志为核心,吸收读报组的积极分子,成立了读报指导委员会。它的任务是根据当前的政治运动和生产运动,对读报员进行及时的政治和技术的领导和训练;并规定半月检查一次读报组工作,一月作一次总结。
第二,针对不同的听报对象,选读不同的材料。一般说,老年农民喜欢听爱国丰产的材料,如修整棉杈、选种、防除病虫害的办法;青年人愿意听打仗、婚姻自由的故事;中年妇女喜欢听接生、抚养小孩、养鸡的事情,因此,靠山村支部接受群众的要求,在自愿的原则下,分别组成老人、青年、妇女读报组。对一些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重要的政策法令,各组都普遍学习。在农忙的时候,就适应生产情况,开展田间读报工作。
第三,加强读报员的训练和准备工作。在读报前,靠山村读报指导委员会经常召集读报员集体学习。遇有难懂的地方,先由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加以解释。先进的读报方法和经验也可及时交流。
第四,靠山村的宣传员和读报组是密切结合的。宣传员一定要认真学习报纸,体会政策,运用读报组这种有力的宣传组织对群众进行宣传。靠山村三十二个宣传员中,已选出了十二个识字较多的人担任读报员,七人负责办黑板报,其余都当了读报组长。
赵为人 祥呈 基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