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城中之城”——巴拿马掠影(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09
第6版(国际)
专栏:巴拿马通讯

“城中之城”
——巴拿马掠影(三)
本报记者 郭伟成
记者的旅程是在大西洋岸的科隆城结束的。科隆城中有一座高高的围墙,圈起方圆40多公顷土地。里头街巷交错,店铺林立,一家紧挨一家。日本的电器,意大利的首饰,中国的纺织品,香港的玩具,台湾的日用品等应有尽有。没有居民,全是商号,俨然是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科隆自由贸易区。
在贸易区促进委员会一间窄小、闷热的办公室里,奥尔加小姐对我说:“科隆自由贸易区有来自各国的1400多家企业或代理行、16家国际银行分行。各种各样的商品从世界各地来,又到世界各地去,我们只是一座桥。”去年,有6.35万多客户光顾自由贸易区。所有进入科隆的商品只要转口,一律不上税。自由区向各国客户提供商场、办公楼和仓库,可以买下也可以租用。同样,巴拿马在这儿也以提供各种服务来取得好处,包括储运、地租、税收、就业等等。自由贸易区同运河、金融中心一起,并列为巴拿马经济的三大支柱。由于巴拿马的地理优势和其他有利条件,它就成了中南美洲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1985年,巴拿马又颁布法令,在科隆自由区近旁开设了出口加工区。外国厂商投资建厂,就近从加勒比国家采购原材料,海运到科隆,加工后出口到美国。
走到贸易区第6街,就看到了拉美中国贸易中心的楼。经理部周良藩同志介绍说,“距离远,到货慢,一直是我国与拉美国家开展贸易的老大难问题。在科隆,算是把生意做到‘家’了。”“目前,已经先后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8个部,依仗科隆的便利,大家各显神通,去年成交了3500万美元。”正说着,巴拉圭的客户来了,说是明天要装船去南美洲,立即开单提货,成交了7万多美元。我国最早在科隆开设的是中国纺织品代表处,已经经营了6年多。从前年起,也做起了现货生意。经理马鸿生带我参观了他们的仓库。马经理说,他们从几百元到几万元的生意都做,满足南美洲一些小客户的要求。现在,纺织品代表处与国内8家外贸公司建立了联系。前方向后方通报市场需要,后方告诉前方生产与库存情况,互相沟通信息,联系了厂家,扩大了出口。正如奥尔加小姐说的,这里是一座桥。 (续完)
(附图片)
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的拉美中国贸易中心。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