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日本国际论坛”发表政策建议 搞活世界经济寄希望于西太平洋地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09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国际论坛”发表政策建议
搞活世界经济寄希望于西太平洋地区
本报东京3月8日电 记者孙东民报道:日本著名的政策研究机构“日本国际论坛”日前首次发表政策建议,建议中指出“亚洲四小”、东盟、中国等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将是牵引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最富活力的部分,为谋求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日本不仅应继续发挥有利于上述地区增强工业生产及出口能力的“资金供应基地”的机能,同时应扩大上述地区产品进口,发挥“吸收者的机能”,并进一步扩大直接投资和合作。
这一由经济界、学术界、新闻界代表组成的论坛是去年成立的民间机构。这份建议认为,现代产业文明重心正由大西洋向太平洋特别是太平洋西部地区移动。这一地区是世界上工业生产能力提高最快的地区,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与世界经济相竞争,又通过进口建立相互补充的关系。经济发达国家着眼于西太平洋地区工业部门的高收益率,正加强向这一地区集中进行直接投资,跨国企业频繁的活动是调动这一地区潜在活力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自1986年至1990年的5年期间,“亚洲四小”、东盟国家、中国等10个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世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程度将达到23.1%,对世界的贸易增加程度将占41.9%。
建议认为,美国、日本两个经济大国之间的经济摩擦处于危机状态,根本解决的办法是相互调整经济结构,美国需要抑制超过国内供给能力的需求,削减财政赤字;日本则需要扩大内需、彻底开放市场,减少对外需的依赖程度。
建议对西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描绘了一幅日本与“亚洲四小”、东盟、中国之间“多层次追踪”关系的地图。“亚洲四小”追赶日本,东盟、中国追赶“亚洲四小”,产品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演变,既相互竞争又互为补充的“动态的经济空间”。西太平洋地区诱发自身经济活力的关键,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的外资提高工业生产能力,扩大出口,建立投资与出口互为促进的扩大循环机制。
建议还认为,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对外开放政策,此后又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及建立经济特区,反映了中国的远大构思。中国的对外开放将使中国经济与西太平洋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机联系,必将对发掘中国潜在的经济能力发挥重大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