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中国女性的精神丰碑——影片《八女投江》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09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中国女性的精神丰碑
——影片《八女投江》观后
曾镇南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看完影片《八女投江》(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杨光远导演),我想起了鲁迅对中国女性的温情和勇毅的礼赞。如果鲁迅能够知道在他逝世一周年后发生的八女投江的惨剧,他会写出怎样的血痕鲜浓的文字呢!高峻的河岸上武装到牙齿的日本骑兵列成线阵,没有生路的八个抗联女战士沉勇决绝地向波涛汹涌的江心走去……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永存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这样严峻的史事,是值得电影艺术家呕心沥血,一次又一次将它熔铸成艺术的丰碑的。
然而,这毕竟是一个艰难的艺术课题。
不仅因为确凿的史事升华为伟美的艺术形象本身特有的困难;也不仅因为50年代拍摄的以八女投江为本事的《中华女儿》已有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和平的日子里,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更加驳杂、活跃的社会心理基础上,怎样找到远去了的严峻史事与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情绪的连接点。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独具慧眼,知难而上的。在人们视为畏途的地方,《八女投江》的编、导、演以集体的艺术创造,完成了这一中国女性的伟大丰碑的建造。
我听到几位女性带着一种心灵的颤动,向杨光远导演表示她们的感激,感激他对中国女性的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影片紧紧地抓住了中国女性在抗日战争中的命运,非常细腻地贴近了女性特殊的体魄,特殊的生理、心理,特殊的困难和危险,流露出了对女性的浓郁的温情和纯洁的敬意。这种对战争中的女性的同情、理解和敬意,是一种流贯影片的感情的牵引力,既牵引着影片的镜头去贴近一个个特殊的女性性格,贴近她们的心灵世界,又牵引着80年代的观众的情绪,使他们沉入了酷烈的史事的深处。
在八个女性中,冷云、胡秀芝、杨贵珍这三个形象的艺术处理最见特色。
冷云是个知识女性,她的感情比较细腻,然而命运给她安排的感情的折磨也特别严酷。她的丈夫是伪警长,她却是个抗联战士,而且腹中还怀着丈夫的孩子。在民族大义和儿女私情之间,她毅然趋奉前者。但是在丈夫和孩子的死面前,她又不能没有内心的微颤。在要不要留下孩子的那一场戏里,爱与仇的冲突在冷云自己的内心进行得非常强烈。令人感动的是,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中,抗联这个集体比她自己还深地理解她。这是对伟大的母性的理解。像这样充满人性内容的理解,在我们的队伍中却曾一度失落净尽,这个女性的命运可以触发我们深沉的历史思索。
和冷云相比,胡秀芝的灵魂要算比较粗糙的了。她的生硬、粗暴和近于男性化的外形都是严酷的战争特有的产物。这个形象,如果肤浅地处理,很容易伤害她。但我感到了导演用温爱的灵指轻轻地照拂着她,从那性格外观的粗砺中发掘她作为女性的质直、率真和可爱。她对王皮袄的爱表现得含蓄而有特色。她对幼女王惠民的母亲般的爱护、关照里,含着补偿自己失落的爱的潜意识。在这些地方,这个形象又是细腻的。
杨贵珍这个形象也令人难忘。她怀着对被杀害的丈夫的深沉的爱走入抗联。她是一个得到过幸福爱情的、美丽而活泼的年轻女性。她的洋溢着的生命力和对青春的美的追寻,和抗联的严格纪律和严酷环境发生了矛盾。她任性,她犯纪律,她赌气,她几乎开了小差,但她那种女性特有的美和活力却照耀着银幕。
这是一部充满着庄严的、神圣的感情的影片。在看片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逐渐被从世俗生活所造成的精神麻痹中震醒,体验了一种久违了淡忘了的、崇高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不仅仅由理性的刚硬的信条构筑而成,而且充满了感性的魅力,具有丰富的人性内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