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他们受到厚爱——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0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他们受到厚爱
——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二)
本报记者 罗同松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顾名思义,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募集和管理基金,有效地用于残疾人事业。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基金会基金管理部的会计师搬出一大摞帐本摆在记者面前,真是叫人眼花缭乱。从那千万笔帐目中,人们看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看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
各级地方政府对残疾人事业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人民政府以及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大连、石家庄等市首先积极支持。许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也乐意解囊相助。首都钢铁公司、石化总公司、中央电视台、全国工商联、鞍山钢铁公司、东煤公司等单位捐款都在50万元以上。
帐本中那枯燥无味的数字,却蕴藏着人民对残疾人的深情厚爱。从这些数字中,人们看到了国内个人为残疾人捐款的生动场面。他们中有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工人、农民、解放军和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对于学生捐款,基金会虽然极力劝阻,但是无济于事。他们把钱送来了,你不收,他们就不走。北京市统计学校有个班级在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中,号召同学每人每月节约1角钱,加在一起是7.20元,每月由团支部书记和班长按时送到基金会,连续两年,月月不断。个人捐款在万元以上的,有荣毅仁、关舜琴、杨绯、张海滨、刘汉良等。北京通县一位小学生,特地将5角钱送到基金会。5角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孩子们热爱残疾人的一颗心却感人至深。还有许多宗教界人士,为残疾人捐献了大批书画作品。
许多国际友人、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对我国残疾人也表现很大的关切。英国前首相希思专门带乐队来华义演,集资支持中国残疾人事业。香港叶毅博士将105.6万元遗产作了捐献。
“残疾人的钱是不能随便花的!”这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的心声。他们恪守“人道、廉洁”的职业道德,每花一分钱都要考虑再三。
从总数上看,国内外团体和人士为残疾人捐助的钱不算少。但是,如果分给全国残疾人,那真是杯水车薪,每个残疾人摊不上几角钱。基金会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残疾人事业的原则,几年来,他们为残疾人就业、办学、康复以及参与其他社会生活提供设施和方便的支出,占了捐款总数的68.39%。1986年,他们拨款35万元,生产了一批残疾儿童康复器械,分送给了各地65个儿童福利院。许多地方举办残疾人职业学校、按摩学校,基金会也拨款给予资助。他们还资助一些县市的农村开办福利工厂,安排残疾人就业。至于给残疾人自学成才奖学金、召开各种有关残疾人事业的学术会议、组织残疾人艺术团、举办残疾人运动会和给一些医院、荣军院、火车站赠送轮椅等等所花的钱就更多了。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他们中有的底子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不得不给予资助。单是这一项,他们就拨款143.3万元。
根据我国国情,考虑到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长远利益,基金会作出决定:将一部分基金作为本金存入银行,严格控制使用,以便更集中地用在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拳头”项目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