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走向世界的反思——访钟叔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0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走向世界的反思
——访钟叔河
张世英
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以及他的著作《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在学术文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原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工作,1982年评为编审。现任岳麓书社总编辑,主要著作还有《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论郭嵩焘》、《千秋鉴借吾妻镜》等。
记者:《走向世界丛书》单行本问世后,就得到了钱钟书、李一氓、萧乾、陈原等专家学者的盛赞,关心改革开放的青年人也很注意。请你介绍一下它的情况好吗?
钟:这套丛书专门辑印1911年以前亲历西方(包括维新后的日本)的记述,也可说是中国士大夫(传统的“知识分子”)由封闭起来的封建宗法社会走向近代——现代化世界的实录。选择不以作者对西方的态度,甚至也不以文笔的优美高下而定去取,但必须是亲见亲闻、亲身的感受,耳食之言和空泛之论一概不取。丛书计划收书100种,湖南人民出版社出过20种;版权转移到岳麓书社后已出齐第一辑36种(合订10册)。第二辑现已编好了好几种,准备编完后一次印行。
记者(看到了书社会议室中陈列的授予《走向世界丛书》1986年“中国图书奖”和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的奖旗和奖杯):看来不但出版界,连社会上也承认了这部书。
钟:初版第一种印7000册,到第20种增至2万。岳麓印的实际上是第二版,累计印数平均达到了3.5万,加上国外版共约4万,确实不算少了。要说“畅销”还谈不上。在法国、英国都有人正在选译这套书。
记者:丛书所收各种都早已成书,为什么建国30多年来,别人都没有发现和重视它们,你却想到编这套丛书?
钟:(笑)阮步兵有言:“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嘛!当然我这是讲笑话。事实上,只准“一边倒”的时候,谁都没有可能来研究和讨论这些书,我也并不例外。不过,我拣了一个“便宜”,从1957到1979这20多年中,我无须遵功利作文、按模式思想,而尽可以在劳动的余暇“自由”地考虑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有时还能收集和整理一些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20来年的积累一下子就全部用上了。
记者:我早已注意到,李一氓说“这确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陈原也赞扬它的编辑方针,钱钟书说你“眼光普照,观察到欧、美、以至日本文化的全面”。在没有见到你以前,我还以为你是位老学者呢!你的学术准备是怎样完成的?
钟:钱、李诸老我从不认识,我也没有主动去拜谒过他们。他们的过誉,使我惭愧,我并无辉煌的学历,1949年8月参加工作时,只是个18岁的高中生。不过我一直比较喜欢读书,也喜欢用自己的脑子思想。从五十年代起,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恐怕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和别的国家、别的民族隔绝开来,不能够自绝于这个世界。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使我经历了A·托尔斯泰所说的“苦难的历程”。
记者:啊?
钟:1957年湖南日报的“反右办公室”编印了一本十多万字的《钟叔河右派言论集》,其中就包括了我这方面的观点和言论。1982年《人物》杂志《述往事,思来者》介绍我的文中,曾一字不改地印了十多条。我被划为右派最初想不通:解放前我是个坚决反对封建和独裁的革命青年,怎么会“反党反社会主义”了呢?抱着弄清楚一些问题的目的,我在做工糊口之余用心读书,主要攻读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书。我认为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现实的答案。(上)
(附图片)
钟叔河像 苗 地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