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腾跃,在大潮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0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坛风景线

腾跃,在大潮中
刘梦岚
他属龙,今年48岁。
南国的风吹黑了他的面庞,一副近视镜增添了他的斯文。他甚至还有点腼腆,似乎显不出多少“龙气”。
香港是他的故乡。13岁那年,他背着沾满风尘的行李,走过深圳罗湖桥,来到广州读书。35年的风风雨雨,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内地人”。
“你能六根清静吗?”当年,他将从事专业创作时,一位老作家半开玩笑地问他。
“能!”他爽快地回答。
一场农村大变革刚刚兴起,他便一头扎进了农村。可三个月刚过,他就有点耐不住寂寞了——繁华喧闹的城市,温柔可爱的妻女,高谈阔论的文友,都离他太远了。后来,他遇到一个水乡青年,为找个静处潜心科学试验,常常离开温暖舒适的家,去果园的水寮独居。甘居寂寞换来了事业的成功。他由此得到启示:要创作出好作品,也要甘于寂寞!从此,他象一条龙似的,深深地潜入了生活的海底……
他先在广东顺德县杏坛公社挂职公社副主任一年,又到广州郊区一个公社挂职办公室副主任一年,后来又深入到珠海、深圳……挂职可不是挂名,该管的事他都得管,甚至具体到帮生产队订合同。也许是龙性喜水吧,他挂职的地方都是水乡。他坐着小船,转了许多乡村,交了许多农民朋友,同他们一道“叹”茶,听他们说“古”,挨他们“恶骂”,看他们“娶新妇”……当他的心灵渐渐感到充实乃至膨胀时,便像深潜海底的龙腾跃起来了——一篇接一篇的散文新作,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改革的潮息问世了!
“简单化地、急功近利地反映开放改革的作品,决无生命力。必须塑造艺术形象。我总是寻找独特的生活和独特的人,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即必须要‘悟道’。”从《水乡茶居》、《南风的微笑》等散文集中,不难找到他的这种艺术追求。
珠江的游船,深圳的快餐厅,古巷里的小百货店,水乡的茶居、“古堡”、埗头、水寮、龙舟、集墟等寻常事物;口出狂言的后生,粗野古怪的老头,“乞儿仔”经理,天天度蜜月的养蜂人,美丽的“画中人”各色人等,都成了他捕捉和再现的对象。通过这些改革大潮中的细波微流、浪花涟漪,他透视出变革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的变化。
有人比喻说,在中国这个文化国度里,散文是奢侈品,生产者少,消费者也少。他却在散文园地里执著地耕耘了十几年。从未听说过有什么“散文奖”,他却只顾耕耘,不问褒奖。他只想让散文这支“文学轻骑”,在改革的时代里发挥更大的作用。至今,他已发表了100多万字的散文作品,出版了6本散文集,还有两本也即将出版。龙年里,他计划再写一本反映珠江三角洲的散文集,写一篇反映海关改革的报告文学,还要写自传体的中篇散文……
他倒还真有点“龙气”。我们期待着他的新的腾跃!
他的名字——杨羽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