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真假“千元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1
第2版(经济)
专栏:

真假“千元乡”
新华社记者 范向群 王景和
1987年岁尾。吉林省四平地区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公主岭市爆出一条大“新闻”:全市32个乡(镇),有22个乡(镇)上报的农民人均收入“超千元”。全市人均收入“966元”。
消息传开,舆论哗然。
“‘千元乡’,可能会有,但说70%的乡都成了‘千元乡’,扯淡!”
“前两年刮风‘垒万元户’,如今又吹起‘千元乡’,这样瞎闹腾,老百姓可够受!”
议论来自四面八方。有惊疑,有嘲讽,也有忧虑。
主管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公主岭市农业局,也认为各乡上报的数字太“玄”。他们算过几笔大帐:1987年,全市粮食、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都比上一年增收,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费用增加,农民负担加重,这些因素又把增加的收入“咬”下去不少。测算的结果,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也就比上年的611元增加百元左右。
新年伊始,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已察觉出这些数字中有浮夸,下决心刹一刹这股歪风。
元月11日,一个由50多人组成的“农村经济指标核查团”,由副市长张守国带队,对32个乡(镇)分片进行核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见分晓:有的乡(镇)上报的人均收入数字,不是根据农户、合作社(即原生产队)、村的各业收入逐级汇总而来,而是乡镇领导人“拍脑门”出数字,然后责令业务人员一项一项地往上凑。有的乡(镇)核算收入用“放大镜”,支出用“缩微”法。
经过几天的核查,22个“千元乡”,有8个被核下来了。
有核查就有反核查。一些乡(镇)不肯轻易认浮夸的帐,他们寻风摸底,试探市里的决心有多大,看前来核查的人是“真老包”还是“假老包”。有的乡干部千方百计做核查人员的工作,希望能够“高抬贵手”。
在有些乡镇,核查工作实际上走了过场。根据这种情况,农业局按市领导的意见,对剩下的14个“千元乡”进行第二次核查。这次核查虽然又发现6个假“千元乡”,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乡(镇)统计数字中的“水分”还是挤不出来。
核查工作的难度出乎市里领导人的预料。于是,市政府决定:凡人均收入超千元的乡(镇),乡(镇)长和经营管理站站长必须到市里当面汇报,由市里再做审核。
有个年轻的乡长,在汇报中谈了全乡养猪多少,养鸡多少。核查组的同志把这些数字按户数一除,发现这个乡平均每户养猪多达3.3头,养鸡70多只。“真有这么多吗?”这个乡长被问得张口结舌,当时就冒了汗。
这样“三堂会审”的结果,剩下的8个“千元乡”(镇)又有4个被核到千元以下;全市仅有的4个超千元的乡镇,也从原报数字中挤出了水分。就这样经过反复核查,原来上报的22个“千元乡”,竟有18个是假的。
一位参与核查工作的老同志分析说,现在有些干部缺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遇事只为自己打算,不替群众着想。他在核查中发现,有些乡镇干部虚报人均收入,实际上是为了“四争”:一争“前三名”,奔着长工资;二争多得奖;三是争荣誉;四是争提留(按有关规定,农民人均收入越高,村、乡两级的提留款越多)。
有的人在更深一层思索:是求实,还是浮夸,起决定作用的竟是领导者个人的素质,而不是法制的威力!如果谁违背统计法就依法追究谁的责任,轻则处分,重则法办,那些想在数字上作假的人还有那个胆量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