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希望所在——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希望所在
——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三)
本报记者 罗同松
在我国,残疾人康复是一项正在开拓的事业。邓朴方从事残疾人工作,就是从考虑康复工作开始的。1980年,他去加拿大手术治疗,看到那里的康复医学事业发展很快,便怀着急迫的心情回国,着手组建康复中心。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伤残肢体康复研究中心(现名中国康复中心)。
在不到4年时间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及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为残疾人康复做了许多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国家投资、国外援助被列入我国“七五”期间重点工程的中国康复中心,正以高速度兴建。这个中心是开展医疗康复、康复工程、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康复工作和康复人才培训的机构。其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正在安装,预计今年第3季度交付使用。为了摸索经验,以便今后开展工作,这个中心早在去年1月便组建了第一分院,1年中已收治残疾人100多人,骨科治愈率为82.3%。
基金会进行的医疗康复试点,是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的一项工作。这两年,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先后向山西、云南、福建等地派出6批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医疗队,共作“儿麻”手术1700多人,门诊咨询5000多人次。28岁的妇女王凤娥由于患小儿麻痹症双下肢畸形,无论高考、招工还是婚姻,都给她带来苦恼。基金会派出的医疗队给她做了理想的手术后,已行走自如。基金会医疗康复的另一个目标,是协同医疗部门向白内障致盲进攻。目前,我国约有100万可治白内障盲人,他们都在盼望重见光明。在去年召开的康复工作座谈会上,青海省民政厅、卫生厅的经验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3年来,青海省已治愈白内障盲人800多名。其中失明时间最长的43年,年龄最大的87岁。这800多位重见天日的人,由国家的救济对象变成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农民陈昌邦在失明的18年间,全家5口人靠妻子一人劳动养活,日子十分艰难。1984年治疗复明后,他成了壮劳力,仅两年时间,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盖了新房,添置了衣被和各种家具。
康复部负责同志说,不失时机地开展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白内障手术复明和聋耳听力、语言康复,是亟待解决的康复工作,希望能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还成立了康复协会。会聚了我国正在从事康复工作的专家学者3000多人,探讨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事业道路,进行医疗康复试点,直接为残疾人服务。目前在康复协会中,设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研究会”、“无喉者康复研究会”、“上海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护理康复研究会”和“截瘫康复研究会”,还出版了《中国康复》、《儿麻专刊》杂志。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还主持召开了两届国际康复学术会议和许多国内康复学术会议,促进了学术交流,提高了对康复工作的认识。
在这里,我们还接触了“社区康复”这个新名词。大体是说,依靠社区(城市的街道、农村的乡镇)本身的力量资源,建设一个有基层行政领导、卫生、民政及残疾人本身及其家属参加的,由上级康复部门进行指导的基层康复系统,承担起为本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任务。据了解,沈阳市皇姑区、长春市宽城区、广州市金花街道以及山东省招远县的社区康复工作已经起步,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邓朴方同志高兴地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希望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