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令人忧心的“伪‘史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1
第8版(副刊)
专栏:

令人忧心的“伪‘史料’”
龚明德
应该留有文字记载的史料而“失记”,是令人惋惜的;同时,随着当事人“回忆录”的大量涌现而产生的为数远非个别的“伪‘史料’”,其害处不下于“史料失记”。
艾青在最近写的《〈序《艾青的跋涉〉》中,愤怒地指出:“我发现有的人居然在为自己编造历史,甚至篡改历史”。
早在1982年底,陈白尘在《云梦断忆》的《后记》中曾不加掩饰地说:
“北京出版的《新文学史料》,原是本好刊物,我起初很爱它,……但是近来写的人多起来了,鱼龙混杂,也有不少弊病,这从每期都有许多‘更正’可知。但还有许多无法更正的,就难办了。比如,有人借名人以自重,说郭老、茅公对他如何如何,或说周总理生前多次召见他,或说几次看过他的戏等等,都是死无对证的事。又有人自称与‘左联’的关系如何如何,或称对地下党干过什么什么,也都无从查过;……自然,我并不是指《新文学史料》而言,目前各地刊物也大量网罗此类稿件,编者不明真相,又无从查对,往往受骗。至于记忆不清,把时间、地点、人物都搞错的,就无法一一去加以更正了。”
丁玲生前在其讲演《读生活这本大书》中也说:
“现在要写出一部实事求是、比较准确的文学历史,是很难的。比如有人问左联时期有些什么人,有些什么事。我翻了一点关于回忆左联的书,可我看有些在左联做了很多有益工作的人,他很谦虚,他写的时候写得很简单;而有的人文章写得比别人长,可是连我这个左联的人,还不知道他。”
还有不少前辈文学家和研究家也有过类似的言论。这些“伪‘史料’”有什么危害?丁玲紧接着说道:
“年轻人就根据这些文章写史,这史能写得对头吗?”丁玲大声疾呼:“一定要细辨真伪。”
前几天,修整房间后清理藏书,无意间翻阅东北鲁迅学会编印的毛边本《鲁迅学刊》第二辑,读了唐弢1981年7月21日的一封信,唐弢严正指出:“现在望文生义、指鹿为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因为时间久远,有的细节需要进一步核对,有的线索需要进一步追查,“我们应将全部事实调查清楚”,要“对历史负责!”
朱正曾有一部颇受欢迎的著作《鲁迅回忆录正误》,奉劝写回忆录的同志们看看。现在恐怕急须组织一大批“朱正”们,更迫切需要动员陈白尘之所谓“深知内情者,又不愿公开揭露,以伤和气”的当事人,趁那些炮制“伪‘史料’”的“老前辈”们“健在”时,迅速陆续地写出多卷本的各种类别的《伪史料正误》来,如编一套《中国新文学“伪‘史料’”正误》。
此外,我想,对那些睁着眼诬陷历史、为自己编伪史、超越了道德范畴的恶劣行为,我们的法律难道就不屑一顾吗?
1987年12月28日于成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