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钟馗之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1
第8版(副刊)
专栏:

钟馗之情
郭玲春
文艺家们那天都说起了鬼。
在座的,造诣很深的前辈或是文界饱学之士,都津津乐道于人世间任谁也未曾谋面、飘忽虚幻的形象——鬼。
一边,坐着个端庄的女子,默默地不发一言。恰恰是因为她,这负有盛名的表演艺术家裴艳玲,才引出了这场谈话。
由她扮演的钟馗,在故事影片《人鬼情》中登场。银幕上的主人公秋芸,一个跋涉于人生险途终于走上成功之路的戏曲演员,或许因为理想常为世俗所难容,她的辛酸苦涩只能向心中的神——钟馗倾吐。人与鬼心心相通,他们亦诉亦泣,难舍难分。
王朝闻是一位“吝惜”笔墨的美学家,将为此留下些文字,他自称对钟馗以及这部《人鬼情》是个偏爱的观众。倒退30年,因为把善良正直的钟馗叫作可爱的人,他被斥之为贩卖“有鬼无害”论。如今呢,年逾八旬依然思路活跃的老人未变初衷,他赞许影片中鬼魅的再现,是“用虚幻的形式描绘广阔的现实”,他指着导演黄蜀芹,说:“你是分析了两个世界呵。秋芸的与钟馗的,而其间也包括着你——导演和我这个老头子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
裴艳玲依旧静静地听着。
中国传统戏曲的创造之路上,有写意、写实、形似、神似乃至变形、荒诞的手法,从这充满人性与鬼情的80年代电影中,你不妨去探视它的形迹,必会有所思、有所悟。难道这个黄蜀芹,分明是个新文化人,却格外珍爱这民族文化的瑰宝?戏剧家张颖夸她:看得出,她是个内行!
影片被行家称为“有创新、有探索”,真不易!在旧与新的延续和对比之中,评论家冯牧发现了一种“悲怆之美”,也感受到了这独有形式中的另一层寓意:任何时候都会有邪恶、丑陋。因此手执宝剑去砍杀妖孽的钟馗,在中国舞台上永不衰败,这正是中国文化乐观与不屈的征象。
不是因为一个人的悲欢离合,那么,使中年评论家陈丹晨为之动情的又是什么?钟馗的出现引起他共鸣的是,人与人多么需要谅解、需要温暖!给秋芸以抚慰的钟馗,何止抹去了一个孤独者心头的愁云,也引起他这样的男性观众的呼应共鸣。
沉默的裴艳玲眼眶潮润了。
我向裴艳玲提问:你喜欢钟馗这个人,不,这个鬼?
她缓缓地点了点头:我是把他当人来演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