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绿色,在原野上铺展——我国平原地区林业建设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2
第2版(经济)
专栏:

绿色,在原野上铺展
——我国平原地区林业建设述评
本报记者 高保生 新华社记者 张建军
与世界林业先进国家相比,处于危境的我国林业建设,值得一提的成就之一,就是平原绿化。
据统计,平原面积最大的华北中原地区,去年已有156个县市达到林业部颁布的平原绿化标准,平均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2%提高到10.7%。仅淮北地区,近10年森林增长量就超过过去林木总和两倍多。平原林业迅猛发展,为我们带来了绿色的希望。
平原林业,改变着多年来自然灾害频繁的状况。昔日的沙丘盐碱之地,变成了粮棉产区和泡桐葡萄之乡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几何时,大规模的开荒辟田,广袤森林惨遭毁灭。沙土泛起了,河水变黄了。上千年来,平原地区农民历尽“水旱风沙碱”的折磨。
我国有松辽、华北、渭汾、淮北、江汉、太湖、洞庭、鄱阳等十大平原,总面积1亿多公顷,人口3.9亿,耕地4300多万公顷,历来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和粮、棉、油、畜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但是建国初期,人口、耕地面积均占全国40%的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仅有可怜的百分之一点多。
1968年,现任河南周口地区副专员田有申,大学毕业,被下放到淮阳县黄李村插队锻炼,迎接他的是一片灰黄色的土地,举目望不到一点绿意。由于林木稀少,生态恶化,多少农民过着“种一葫芦打两瓢”的苦日子。
平原林业,是在困苦中兴起的。血气方刚的田有申,饱尝无林的滋味,深知种树的紧要。他当生产队长时,发动全村种了10余万株树。有了树,固了沙,黄李村的粮食亩产由造林前的13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72公斤。
周口地区的几任书记、专员,都是栽树的热心人,这个风起沙飞、非旱即涝的老灾区,如今遍布绿荫。1987年,全区林木总数达到3.4亿株,是建国初期的11倍,是1980年的1.4倍,粮食产量比1980年增长了64%。
地处黄河故道的安徽砀山、萧县,过去流传着一首民谣:“面缸一层沙,庄稼被土压,走路难睁眼,张嘴沙打牙”。自从两岸营造起73公里的“绿色长城”后,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6级以上的沙暴风由年均11.6次下降到2次,昔日的“沙土国”变成粮棉林果齐发展的富裕乡,仅水果年产量即达8000万公斤,比1980年翻了一番多。
缺柴,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据统计,平原7800万农户中,大约4900万户每年缺柴4—6个月。大量农作物秸秆被烧掉,不能还田,土壤退化。平原绿化,按需种植,既有防护林,也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使这个矛盾得到缓解。湖北省潜江县近年光枝柴已产1.5亿斤。河北省平原树木每年提供50万吨树叶,可养牛150万只、沤制绿肥18万吨。
平原林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作为农村商品经济的有机构成,崛起于中国大地
平原林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两个政策的落实:一是经营自主,谁种谁有,这使农民吃了定心丸;二是放开木材市场,遵循价值规律办事,从而使农民从经营木材中得到了实惠。
在湖南洞庭湖区,近些年出现“鱼上山,树下湖”的现象。原因就是山上渔政宽,山下林政宽。历来打鱼为生的湖区农民,在湖区200多个垸子(小岛)种满了杨树、杉木,117万亩成片树木,染绿了800里洞庭,人均45株,活立木蓄积量达453万立方米。地处湖中心的安乡县,不仅解决了烧柴和自用材的问题,每年调出木材 3000多立方米。
有人做过调查,种一棵树,每年可得益10多元,一亩地,单一种粮,年收入100多元,如果林粮间作,年收入近600元。因而不少地方的农民把树看成“绿色银行”。有些地方的林业收入,已占到农业总收入的30%—40%。
平原林业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是创汇林业的发展。海南岛的桉木切成片,作为造纸原料,外商大量订货购买。安徽亳州市年出口优质桐木1.2万立方米,创汇1200多万美元。最近该市又与国外联合办加工厂,把桐木加工成拼板全部出口,年生产能力3—5万立方米。当然,创汇林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出口大多是原木和初加工产品。如果能深加工后出口,那创汇额可成倍增长。
平原林业,正在构造大农业的新格局,推动平原农业向生态农业阶段迈进
湖中养鱼,湖面养鸭,湖堤种树,是如今洞庭湖区的立体农业结构。
一片片农田林带,形如一张巨大的绿色网络,罩在徐州市郊的平原大地上。
林粮间作,林菜间作,林药间作,林果间作,是近几年淮北广阔平原上的农业新模式。
林多,叶多,饲料多,肥料多。林茂粮丰,六畜兴旺,中州大地,逐渐展现出一幅“中州富地”的新图景。
一个林字,作出了许多锦绣文章。农业再也不是单纯的农业,林业也不再是单纯的林业。
如果说,我国平原林业从五六十年代的四旁植树、沙荒绿化,到70年代兴建农田林网,还是一种被动的、单一的林业发展形式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后,林业发展已经纳入整个大农业结构。许多地方按照农林牧、水田路相互依赖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实行了科学营林,规划发展,形成了带、网、片、点结合,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平原林业格局。这种生物间有机联系和协调发展,气侯、水土、光热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体系,成为农业跃上新台阶的可靠保障。
在林带保护下,阜阳地区的小麦增产15%,树叶作兔、羊的饲料,每年农民出售117万张山羊皮,147吨兔毛。最显著的是林带对农田小气候的改善。河南省民权县搞小麦、葡萄、泡桐、花生多层次种植,田内风速降低,湿度上升,树叶肥田。粮增产,果增产,树增产。
生态农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平原绿化有待进一步推向前进。林业部长高德占最近提出,全国902个平原、半平原县,力争“七五”期间有500个达到平原绿化标准,到2000年全部达到标准。已经达标的要继续发展。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计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