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老教授与档案馆——访问民主德国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2
第6版(国际)
专栏:

老教授与档案馆
——访问民主德国记事
本报记者 周梅生
慈祥可亲的面容,魁梧健壮的体格,深沉而锐敏的目光,宏亮而热情的话语,这是施特拉尔松德城市档案馆前馆长赫尔伯特·厄威教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施特拉尔松德位于民主德国北部,距波罗的海不远,是一座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内至今还保存着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众多哥特式、罗马式建筑以及古老的街道和石板路。我们将汽车停在市区一个广场,步行穿过一条小巷,来到城市档案馆门口,受到厄威教授的热情接待。他引导我们进去,边走边作介绍。这座两层的建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一座修道院。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已千疮百孔,衰败不堪。民主德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它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并改建为城市档案馆,既保留了古朴典雅的原貌,又增添了现代化的设施,使它成为焕发新颜的历史文物胜迹。
厄威教授带我们参观了这所古建筑的一些典型厅室、庭院和花园,然后来到他最钟爱的地方——图书馆。这里窗明儿净,馆内珍藏着各种古典图书和文献数十万册,其中几百年前的手抄本就有4000多册。老教授特意告诉我们,馆内除德文书外,还有大量瑞典及欧洲其它国家文字的书籍。因为,在中世纪时,施特拉尔松德曾是北欧一座极重要的城市。两百多年前,瑞典人占领这里时,留下众多文献典籍。城市档案馆多年来积累的藏书,无疑是研究古代北欧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社会风俗和人民生活的珍贵史料。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大都经过后人精装,典雅美观。厄威教授挑出几本放在桌上供我们观赏。一本是手绘的彩色画册,记录了千百种植物、花卉,有一册700年前的手抄本,看来像是写在很薄的绉纹纸上,其实,经专家鉴定,这并非纸,而是母羊胎内尚未产出的羊羔皮。还有一本是古代的法典,封面是木质,有烫金花纹,用铁皮包角,显得古朴庄重。老教授说,这些典籍、文献,平时是不轻易让人观看的,请我们参观,是因为我们是来自人民中国的第一批参观档案馆的客人。
城市档案馆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而艰巨的。从图书、文献资料的广收博采到鉴别、分类,又要经过精密的修复工作,并进行科学的保存和管理,还要发掘、研究,做到古为今用,这一系列工作相当繁重。我们惊异地看到,大批经历了数百年寒暑的古书,竟保存、修复得非常完好美观。各个藏书室内都十分整洁。我抚摸过一些书,真可谓一尘不染。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古籍和其他文献的作用,城市档案馆开展了广泛的服务活动。主人告诉我们,为了答复各界的查询,他有时每天要打500次电话。
厄威教授是一位研究古代城市历史的专家,当过30多年馆长,并在当地大学任教。他精力充沛,步履矫健,看不出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他说,按照民主德国的规定,男性公民到65岁就可退休。他已于两年前不当馆长,把职位让给年轻人。但市长挽留他继续在档案馆工作,他也舍不得马上离开自己献出了毕生心血的地方。当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使他摆脱了行政事务,可以潜心研究和从事著述。
离开城市档案馆已是黄昏时刻。归途中,我默默地想,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尽心尽力,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知识分子的美德,厄威教授正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