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西伯利亚的开发与科学城的创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2
第7版(国际)
专栏:

西伯利亚的开发与科学城的创建
冯之浚 韩秉成
苏联全国的基本生产能力和劳动资源集中在欧洲部分,而巨大的自然资源却主要分布在乌拉尔以东地区,且未得到合理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幅员辽阔,面积为一千二百七十万平方公里,几乎占苏联领土的一半;人口为二千八百万,只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片土地蕴藏着苏联资源的四分之三,煤资源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六,石油占百分之三十以上,森林占百分之六十,天然气和水资源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农业可耕地占百分之二十。因此,加速开发西伯利亚,是苏联实现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加速发展西伯利亚的各种问题,一九五七年苏联科学院建立了西伯利亚分部。现在,它已是苏联规模最大的科学城。这里有二十二个研究机构,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还有新西伯利亚综合大学、高校师资进修学院和领导干部进修中心为它培训人才。同时,在科学城的外围,还建有非科学院属的一系列专业设计局和试验生产机构,它们是科学中心与相应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纽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科学城的形成与逐步发展,已成为科学、生产和教育相互促进、协作和交流的理想场所。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科学研究有以下特点,其一,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开发西伯利亚所涉及的都是新的大型综合性的基础研究课题,必须组织各方面的科学家协同作战。其二,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这里的科学和生产基本上是在开创中同步发展起来的。其三,大力培养人才。西伯利亚分部创办伊始,就着手办学,通过科学家到大学任教、大学生参加研究工作以及开设少年班等形式,及时补充和更新了自己的科研、科教队伍,迄今已培养了八百名博士和五千名副博士。其四,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除与经互会各成员国进行双边或多边合作外,还与美、英,法、西德、日本及发展中国家进行广泛学术交往。迄今已有五万多名外国学者访问了科学城。
新西伯利亚分部自创建以来,先后已取得一百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国外获得了七百多项专利权。共有一百八十多名科研人员获列宁奖金及苏联国家奖金。
值得指出的是,西伯利亚是处于远离莫斯科的正在开发的地区,受旧的科技体制、旧传统的影响较小,这有利于新思想、新学派的产生以及新体制的孕育和新模式构想的实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