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烛光吹灭之后——北京光电设备厂新“老板”和工人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3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中的人

烛光吹灭之后
——北京光电设备厂新“老板”和工人的故事
本报记者 洪天国
工程师陈士杰换了三口气,才把一圈跳跃着淡蓝色火焰的小蜡烛全部吹灭。他是今天的老寿星,55岁,因激动而涨得通红的脸上,两眼眯成一条缝。
窗帘重新拉开,小会议室恢复了明亮。
“过去的岁月已经过去,我们新的生命开始了!”女司仪、厂工会委员王师傅以诗一般的语言开场。
此时,刚刚组建半年多的厂乐队奏起欢快的轻音乐《祝您生日快乐》。
去年夏天,北京光电设备厂的承租人刘晓方在厂职代会上,讲完生产任务后,当着全厂500人的面许愿:从1988年元月开始,每月一次为当月生辰的30岁以上职工集体祝寿。
“别瞎吹了,明年的事,谁知能不能办到?”许多人将信将疑,“我们都租给新老板了,‘铁饭碗’也打了,主人翁地位往哪摆?生活有保障吗?”
可今天,1988年元月28日下午,刘晓方兑现了诺言。这位承租人对工人们真大方。22名寿星手中都有一张精制的贺年片和一本大相册。“还给我们每人照了一张大彩照!”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奶油香味。瞧那大号蛋糕,好考究!
抢先发言的是光学车间的徐师傅。“我工作28年了,在工厂,在家里都没过过生日。今天我来的时候,车间里的人围着我说,您太幸福了,赶上第一批。我还有两年退休,要加倍工作!”
“要不是工厂为我做生日,我都忘了自己是1月生辰。”32岁的孙师傅说。她今天特意打扮一番,红毛衣,红裤子,细花格衬衣领子平展在白晰的脖子上。她又说:“租赁前,工厂穷得开不出工资,厂长不关心职工的生活;租赁后,承租人为职工修澡堂,建食堂,事事想着工人。”
祝寿活动的主题似乎是一部“双重奏”:厂长们祝贺众寿星快乐、安康,而寿星们却歌颂承包制,感谢承租人!
“我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30岁的王桂荣就说这一句话。真巧,我上午采访过她。她曾对我说,刚租赁时,大伙不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年终分红方案一公布,人均长了近一级工资,虽说10元钱不多,可工人们觉得这一年没白干,往后有盼头!现在,大伙都抢活干!在我们谈话的办公室墙上,两张表格上的4条曲线表明了1986年和1987年在总产值和利润上的飞跃:从142.2万元和26.2万元上升到306万元和90万元。
51岁的刘晓方端坐在乐队旁边,肩背手风琴。他的助手副厂长景绍明打鼓,杜秋华吹小号,一起为寿星们奏乐祝寿。“这几位承租人还是厂运动会上的健将,并且在厂文艺晚会上获演出一等奖。”旁边一位寿星说,“刘晓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挣的钱比我们多不到哪儿去,倒是白头发添了一大绺!”
轮到刘晓方发言时,把大伙逗乐了:“今天,各位师傅年龄长一岁,本事也增一分。大伙都表示要好好干,我心里更高兴。到年底,大伙的工资还有希望再提一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