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一粒稻谷种可育千万苗 “水稻人工种子”在复旦问世 已育成世界上第一批人工种子培养的秧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3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一粒稻谷种可育千万苗
“水稻人工种子”在复旦问世
已育成世界上第一批人工种子培养的秧苗
本报讯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以邹高治、倪德祥、纪才圭三位副教授为主的跨系所的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国际上首先研制成“水稻人工种子”,并在实验室培育成一批完整的植株,再次攻下了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科学堡垒,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继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成为在农业、林业,特别是园艺等方面的一种重要的植物育种手段。但是,对于大量的以种子来繁殖的作物而言,用目前的组织培养方法育种仍存在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利用植物组织培养中体细胞形成的胚状体,可望开辟另一条种子生产的新途径。在胚状体外包裹一层人工种皮后,即形成了“人工种子”。这种“人工种子”,由于它具有遗传上的稳定性,又可以克服某些难以形成种子的不育性植物传种接代的困难。这项技术还可以大量地迅速地繁殖各种植物。如一粒稻谷种子的胚状体经过培养,即可获得千千万万个人工种子。这一研究成果表明,传统的种子生产方式将会发生重大的变革,这对种子生产的工业化和节约种子粮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邹高治等自1985年起着手这方面的工作,研究了一种新的胚状体包装材料,既具有化学上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强度,适宜运输和播种操作,更有利于胚状体的发芽和出苗。他们很快研制成芹菜和花椰菜的人工种子,就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向“水稻人工种子”这一被国际生物技术学界公认难度很大的堡垒进军。经过两年来的奋战,经过几百几千次的失败,终于在1987年底成功地获得了好几批可以进行繁殖的“水稻人工种子”,并已在实验室里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批由人工种子培养的水稻秧苗。
目前,该课题组的全体研究人员在这一研究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已在着手进行将外源基因导入“人工种子”的工作,以尽快地定向培养更多更好的优质水稻。
(李国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