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编写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原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3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编写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原则
《文艺争鸣》去年第6期发表李思孝的文章,对陈辽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稿》“导言”里的一些论点,提出不同看法。
陈辽主张:“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的论述和文艺实际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具有真正很高的学术水平”。李思孝则认为: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应用。一部历史著作的学术价值在于是否真实地准确地描述历史事件的过程,揭示出内在必然联系。生硬地联系实际,有时反而会破坏历史发展过程的逻辑性、连贯性和整体性。
陈辽还反对“坐而论道”和“述而不作”。李思孝则认为:研究历史,撰写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述而不作,坐而论道。因为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客观现象,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把它们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而不是重新创造历史。马克思发现历史运动规律,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是有关系,但主要是他长期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如果把“坐而论道”的“道”理解为规律性,这就是“坐而论道”。在这种唯物史观指导下撰写历史,就是“述而不作”。我们要求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但这不是以论代史、以“作”代“述”。以论代史、以作代述实际上是以主观代替客观,结果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同样,史论结合也不是对历史作思辨的论述。有的同志以为只有思辨才显出理论水平高超,产生巨大影响。殊不知理论的威力在于它的真理性,而真理反而是平凡的;越通俗易懂,越能掌握群众,越能产生巨大影响。
陈辽还说:“马克思关于‘恶’也是艺术的一个源泉的思想,鲜为人知却关系到如何正确看待文艺作品中的暴露问题,必须着重论述。”李思孝则认为:马克思不曾提出任何关于艺术源泉的命题。关于马克思把“恶”看作艺术的一个源泉的说法,是作者推论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在文艺源泉问题上是一元论者;社会生活是文艺学术的唯一源泉虽是毛泽东表述的,却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