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舆论监督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4
第1版(要闻)
专栏:每周论坛

舆论监督之后
夏雨
报纸批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人们很关心批评的下文。
不久前,某地新闻界的一次集会,提到舆论监督时,谈起一件事:某县工商局长新上任第一天,就利用职权,用1万元买了价值4万多元的一所住房;第三天,一家报纸查实后,提出批评;第七天,县人大开会,把这个刚上任就以权谋私的工商局长依法免职了。不亦快哉!这同报纸批评后久拖不决、不了了之的事相比,很使人耳目一新。
然而,也有不同的看法。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有的人不以为然,说这样处理太不慎重了,事前也不给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打个招呼,不符合“冷处理”原则,云云。
群众的反映截然相反,普遍为之叫好。认为如此迅速的处理,表明抓党风动了真格的,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和人大的法律监督作用,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对人的处理要慎重,这是对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慎重。慎重是指事实一定要查清,材料一定要核实,要允许本人申辩。有些违纪的事,完全查清了,就该抓紧处理,这绝非不慎重。本该及时处理而久拖不决,也应看成是一种不慎重。但有些人的所谓慎重,只强调处理时要慢一点,拖一下,叫做“冷处理”。殊不知,所谓“冷处理”,是政治运动的历史产物。在政治运动中,当人们头脑发热时,不要急急忙忙处理人,这十分必要,可以减少一些偏差,“小补之哉”。而今,在法制的情况下,处理确凿的违纪事件,套用所谓“冷处理”原则,似有不妥。奇怪的是,有些主张“冷处理”的人,有时又热的很,背着本人塞进整人的不实材料,不和本人核对就向上级汇报,处理时根本不听当事人的申辩等等。这类事至今仍时有所闻。
有些人并非对“冷处理”感兴趣,不过是把它作为拖下去不处理的借口。报纸上的许多批评,明明事情十分清楚,一拖几年,没有下文的事,难道还少吗?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利。舆论监督只是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方面。在有些地方,“公仆”以权谋私,以势整人,“主人”却只能忍气吞声,批评不得,更谈不到罢免了。这种不正常状态该结束了。所幸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在这种时候,不要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过时的观念,为姑息错误打掩护。所谓“冷处理”和“批判从严、处理从宽”之类,有重新认识之必要。这类用语是和政治运动分不开的,也该随政治运动的终结被淘汰了。
一些已经查实的事,特别是已在报纸上公开批评了的,还是抓紧处理为好,不要把人们的心拖冷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