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何东昌刘忠德与首都九院校学生代表对话 用改革观点看待高校毕业分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何东昌刘忠德与首都九院校学生代表对话
用改革观点看待高校毕业分配
本报讯 记者魏玉凤、周庆报道:3月12日下午,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刘忠德等与首都9院校大学生、研究生代表30余人举行对话会,听取了学生们对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意见,介绍了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面临的情况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改革设想。
在北京大学办公楼会议室,国家教委负责人与大学生、研究生比肩而坐,平等交谈。刘忠德在介绍1988年高校毕业生分配形势时说,教委等有关单位对全国3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00多个单位进行抽样调查表明,今年全国预计共需要70万大学毕业生,实际毕业生数为46万人,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本科毕业生为26.3万人,需要50万人,供需矛盾较突出,专科生供需平衡。从宏观上讲,毕业生不必担心分不出去。但是县以下单位需求量增大,大城市、大单位需求量减少。
何东昌在交谈中说,高校有些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毕业生过剩情况,这些专业应尽快调整服务方向,面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
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代表反映他们的同学对毕业分配前景感到忧虑。教委学生司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毕业的研究生共4万人,其中6000人是委托代培生,要回原单位,4000人春季毕业,已经分配。其余3万人原来预测分配情况不乐观,经过进一步工作,加上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现在除个别地区、个别专业外,分配计划也已经落实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交谈中提到,实行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分配方式,改革方向是对的。但在社会还不能提供平等的竞争机制的情况下,不少同学担心,由于不正之风的影响,来自农村的、没有门路的学生,即使学业优秀,也可能找不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智的单位,优学不能优用,挫伤学习积极性。也有的同学提出,从明年开始,大学招生不包分配,担心找不到工作。
何东昌说,改革不是不包分配,而是不包铁饭碗,不包进全民所有制单位。国家还是十分关心学生就业问题的,改革的目的是给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一定的选择自由,便于人才交流,给学校提供社会需求的信息,推动学校的改革。即便是短期、走读、自费的学生,李鹏同志讲,国家在宏观上也要纳入计划。
刘忠德说,毕业生分配的改革,不是不管大家了。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大家又经过艰苦努力的学习,怎么能不管呢?现在设想的中期改革方案,从1989年入学新生开始。现在在校学生,包括1988年入学的,仍实行国家统一管理下的计划分配,但在编制计划上,扩大学校建议分配方案比例,缩小指令性计划比例;继续做好供需见面工作;某些供需矛盾不大的专业由学校和用人单位直接联系;学校推荐,用人单位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招聘考核录用毕业生的试点,要进一步扩大。新的改革方案,本科生从1993年实行,2年制、3年制的专科生从1991年、1992年实行。改革的中期目标是,把按指令性计划分配的制度改为在国家有关方针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分配制度。对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重点项目,还采取在计划招生之内按一定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外语学院、北京师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代表,也在会上发表了意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