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一○一冲击波”透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5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一冲击波”透视
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余曦
国营大企业上海101厂因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境。这在激烈竞争的商品经济中本不足为怪。但一时间竟引发上海各界人士议论纷纷,成为上海新闻媒介关注的舆论热点。
细细观察即可发现,人们对这件事的关注从一开始就超出一家企业兴衰浮沉的范围,而把目光投向整个上海经济改革的步履。一些经济界人士把这场几乎席卷全市的议论喻为“101冲击波”。
101之所以成为众多视线的“焦点”,不外乎两个原因。
其一,作为一家国营大厂的101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使上海不少国营企业看到了摆脱行政干预的紧迫性。这家大企业之所以濒临破产,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机制上固然问题不少,厂长吕步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外部行政干预过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家厂生产的“海燕”收音机曾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名闻国内。不久,收音机市场门庭冷落,这家厂旋即组织生产“海燕”收录机,准备捷足先登,不料主管部门却执意要求他们建成年产突破100万台的收音机总厂,不准生产收录机。一年半以后,上级才发出允许生产收录机的指令,但为时晚矣。此后收录机市场风浪迭起,工厂又费九牛二虎之力生产了一批黑白电视机,力图改变产品单调的被动局面,上级部门却对此下达了“不准定型、不准报价、不准销售”的“三不”禁令,遮没了工厂的一线生机。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从最高年份1500万元骤降至50万元。厂长吕步洲,曾经尽力奋争过。但左右掣肘的格局,使经营者放不开手脚。
其二,如何“挽狂澜于既倒”?在全国企业承包日臻配套、完善的大背景下,人们有理由期望上级推出明智之举:用“招标”的办法向社会公开“发包”,通过竞争,选择101厂合格的经营者。但令人失望的是,行政干预丝毫没有松动。上级部门苦心制订的“救厂”方案不乏改革意味。他们打算让本系统内近年来崛起的一家集体企业——上海电视11厂与101厂结对承包。但是,没有竞争,没有比较,孰知优劣?这个不经“沙场角逐”的“和平承包”方案,理所当然地遭到101厂职工的否决和企业界、舆论界的非议。于是产生了“101冲击波”。
这是新旧两种体制交织中猛烈碰撞产生的火花。发生在101厂的前后两大方面问题,一脉相承,一个渊源:在长期作为产品经济典型的上海,虽然行政性公司撤销了,但是行政干预的传统管理的方式还在顽强地表现自己,形成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阻力。——“101冲击波”的矛头所向,就在于此。
然而,今日之上海已非昔日。“淡化”行政干预,呼唤竞争机制,这种改革趋势,再也无法遏制。在上海舆论界的凌厉攻势面前,经过一段曲折顾盼,有关部门终于正式做出决定:前阶段的“内定”方案宣告作废,101厂的承包经营向全市电子行业公开招标,让“能人”在平等的条件下各展其才。
至此,“101冲击波”取得了第一回合的战绩。
记者曾经就“101冲击波”问题访问过上海经济界人士。人们普遍对有关上级部门对于经济改革、尤其是承包经营引人竞争机制表现的求稳怕乱情绪感到担忧。有人还把这样两件耐人品味的事情放在一起加以评说:几乎在101厂厂长吕步洲提出辞呈的同时,“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评选揭晓。获“金杯奖”的15名改革人才,竟无一人出在上海,这件事不能不叫人深思。
人们注意到,在“101冲击波”下,竞争机制引入了101厂的承包。这在上海国营企业中还是首次。它是上海深化企业改革中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人们热切期望,“101冲击波”,能成为整个上海加快经济改革步履的契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