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经济合作 天宽地阔——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巧结连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5
第2版(经济)
专栏:

经济合作 天宽地阔
——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巧结连环
本报记者 黄际昌 黄幸群
中国内地的开放和改革,对香港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到内地加工去!”
“到内地开厂去!”
第一层热浪扑向了邻近的珠江三角洲。
目前,香港厂商在广东直接投资的工厂,超过2000家,省内为香港从事加工的企业还有8000多个,工人总数已百万有余了。这些合作或加工生产,涉及许多行业:纺织、电子、制衣、玩具、塑胶、钟表、首饰、皮革、假发……毫不夸张地说,香港工业各主要门类,都已在内地设了加工基地。有的行业,70%以上的厂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开了分厂。
香港厂商为什么要“向北看”?香港为什么会出现资金、技术、设备、生产基地转移?从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合作实践,人们不难找到答案。
在香港工业面临许多问题之际,珠江三角洲的开放,
为香港厂家提供了各种良机。
我们在香港,走访过一些工商社团的创办人。他们介绍:香港的工业真正发展,是近20来年的事,尤其是在60年代中期以后。那时节,工厂大量涌现,一年之内,工人总数成倍增加,一天之中,好几家厂同时开业。到80年代初,这弹丸之地已设有4万多家工厂了,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45家之多!拚搏十几年,这里加工生产的成衣、手表、玩具、蜡烛,每一项出口总量,均排名世界第一。所有被称为“台柱”的行业,无不大量使用手工操作。劳动密集,加工性质,出口为主,就是香港工业最显著的特点。有人曾把它归结为“日本原料,香港加工,欧美市场”,相当形象。
在港岛、在九龙或新界,我们找不到一处如内地“首钢”、
“二汽”那样宽广的厂区。众多的工厂就开设在“大厦”之内。一幢10层20层高的工业大厦,往往容纳百多家工厂,如蜂窝雀巢,拥挤不堪。规模大点儿的,占几个楼层,楼上加工,楼下装配;规模小点儿的,一间房就是一个厂。如果一家厂占有一幢大厦,那就是很有规模的大厂了。在弹丸之地上办工业,厂房租金能不昂贵?寸土尺金哩!
香港工业发展有其值得自豪的一面,但决不全是莺歌燕舞,近年来就遇到不少新问题。突出的是:一、外部竞争压力加重了。近年西方经济滞胀,香港常有掣肘之虞,亚洲地区竞争对手的发展,又对香港构成了威胁。二、内部高地价、高租金、高成本、高利率,令其原有在劳动密集产业中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一些行业趋向萎缩。三、近年汇率的变动,令一些有潜力的港产制品在欧美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强,需求量大,但老厂的加工能力跟不上。四、青年一代在职业选择意向上已发生很大变化,工厂很难吸收年轻而又有文化的“新鲜血液”。不少行业已出现工人老化,老板贴出“招工”启事、海报,往往三五个月不见有人问津。在一些工业区中,“招工”牌子常年不落,仍无法补足岗位之需。
一位手表厂老板这样对记者说,“我辛辛苦苦经营近20年,好容易在海外打开了销路。现在有的国家政局不稳,有的地区币值上升,订单转过来了,我们又不敢多接。眼看财神到门前,又白白让他走了,你说急不急死人!”
内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开放,的确为香港厂家提供了机会,大好的机会!找劳动力——不愁!厂房——不愁!扩大生产——也不愁!香港厂家怎不“向北看”?怎不向一衣带水、一路相通的珠江三角洲寻觅合作伙伴?
到内地办场的投资者尝到了甜头:一举数得,几头兼顾,何乐而不为!?
我们接触了好些到内地设厂的投资者,他们用不同的语言表示:的确从合作中尝到了甜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先看生产规模。凡在内地设厂的生产现场,能比香港原有的厂房条件大为改善——面积大了,通风情况好了,光线充足了。一家香港玩具公司,原本在港只有3000工人,但海外市场在发展,生产跟不上。于是厂家陆续到广州、东莞等地设加工点,五年内开了七个厂,在内地雇佣的工人不下一万人,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生产规模,解决了在香港难以解决的问题。
再看成本。内地厂房的费用、劳工开支,远远低于香港。有人作过比较:目前深圳的地价,只及香港的30%;香港的劳工开支,至少占工业总产值的20%,而深圳合资企业中,1986年的劳工开支只占工业总产值的5.4%。换句话说,在深圳办工厂,每产出100元的产品,大约比香港工厂减少劳工开支14.6元,尽管珠江三角洲全方位开放时间尚短,工业发展起点不算高,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仍亟待提高,但它毕竟已使香港厂家在此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以更具竞争力的“强龙”形象出现了。
回头再看原材料来源,也在变化。以往香港服装、玩具不少原料靠进口。到内地设厂后,就地利用优质丝绸、皮革,还有供制玩具用的各式绒布、面料。不但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也使生产更有保障,巧妇不愁无“米”之炊了。
此外,香港厂商到内地投资设厂,不但可以获得工业生产的直接利润,而且由于他们掌握着一部分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的供销渠道,还可以从中获得相当可观的商业利润。
我们和这里一些专门研究经济的学者作过长谈。他们认为:目前香港出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江三角洲一带转移,不能说很自觉,但对香港今后工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香港工业的发展,与许多地区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不同。它不是先发展本地市场所需产品,再拓展海外市场。恰恰相反,而是以外销为主,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再从出口得到收入,购买香港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此,围绕出口所需的各种服务,从市场信息、运输、金融到保险等,都发展得相当完善。本港厂家素有“知风鸟”之称,审时度势,灵活善变。只是现时,他们已无可逃遁面临的严重挑战:工业必须升级转型,要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一些学者分析:国际上不少国家、地区在工业转型、转轨中,都曾有过阵痛,付出过重大代价
(如工业增长速度放慢甚至短期的负增长)。而香港由于有了背靠大陆这一独特优势,吸收、消化能力增强,损耗减低。事实上,内地沿海城市的开放,珠江三角洲外向型加工区的出现,使香港原有的商业服务优势得到更好的利用。而部分加工工序转移后,香港更可腾出手来,集中精力转上新轨。一举数得,几头兼顾,何乐而不为!
香港对内地寄望殷切,展开经济合作的良好机会再也不能白白错过了。大家要主动合作,携手同步。
在香港通往深圳的大道上,我们从香港一端目击货运车队的长龙,前不见首后不见尾!
从早到晚,一辆辆大型载重集装箱运输车,装着各式各样加工零件进入深圳,驶向珠江三角洲千百个加工点,又载着出口的成品,返回香港,从港口、机场向各大洲吐出。
香港来料——内地加工——由港出口。前店(香港)——后厂(内地),灵巧配合。巡看这经济运作的新流程,一环扣着一环。虽然边关犹存,内地—香港—海外,大循环通道畅行可期。
香港一些有识之士正在探讨:“中国因素”给香港发展带来了良机,我们自身应如何顺应这一发展?中国沿海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交流,我们可担当怎样的角色?香港工业界怎样更好吸取中国内地科技的养分,实现自身的武装,转型?再不能把生产基地的转移,看作甩包袱、找“便宜”了,从思想到行动要跟上时代!
从目前情况看,香港厂商到珠江三角洲投资、加工,绝大多数已站稳了脚跟,且大有竞相跟进之势。他们当中,有的是“破釜沉舟”,关闭了原设在香港的旧厂,把整套工艺、生产线转移到内地;有的则取内地—香港“双轨并进”法,两边同时开工生产,同时外销;还有的则由南北“犄角”之势转而开拓“多足鼎立”的局面,不仅香港与内地结环,而且向东南亚、欧、美挂钩,多方投资,协同生产,彼此呼应。香港厂商采取不同策略,自有不同因由。然而,对内地寄望至为殷切,“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言而喻。
在采访中,我们一再听到不少尖锐而中肯的批评。许多香港投资者觉得,中国开放的大计,足以令人开心,但执行中的“土政策”,叫人不放心;投资环境的确有改善,但喜中常夹着焦虑。他们说:“公路修起来了,但车子走不快;电话安上了,常常叫不通;设备买来了,却达不到应有的效益;原料样品都引进了,但废品率太高。管理没有一定之规,资金周转调动不灵,行政部门对企业运转干预太多,法制条文疏而不全,等等。这都常令投资者生怨。一位港方经理这样向我们诉说:“内地厂家对来件不按规格做,他生产什么就硬要你‘吃’什么,这叫我哪敢用?交货也随便拖期。”这些批评,恐怕是很值得内地认真对待的。
新的历史条件,给香港和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多方面、多渠道展开经济合作的好机会!以往也有过机会,我们在动乱、犹疑中白白错过了。良机在前,大家都要倍加珍惜,主动合作,携手同步,作出更多的贡献。
时代寄予厚望,内地——香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