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哈尼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5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哈尼田
本报记者 毛磊
在起伏连绵的云南哀牢群山中,无数座高达数百级的“田山”巍然屹立,蔚为壮观。记者一进入哈尼山乡,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村落沿边鳞次栉比的千百丘梯田,层层叠叠,依山环绕,像数不尽的道道天梯,从山脚直插云天,闪现在云海里、深谷间,大者数十亩,小的不足亩半,奇形异状,千姿百态,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梯田里一池池波光粼粼的清水,一道道向下飞溅的流水,以及穿插其间的羊肠小道,构成一幅哈尼山乡特有的田园风光。
记者足迹所至的金平、元阳、绿春三县,处处可见这秀美景致,使人又不难联想,千百年来,在此生息繁衍的哈尼族人民,在高山峡谷异常艰苦的居住环境中,在缺乏铁制工具的情况下,开沟挖渠,搭埂筑梯的艰难。
在元阳县全福庄乡,我看到村边水田中游弋戏水的鸭群。哈尼族老人卢有明告诉记者,哈尼人不仅习惯于水田放鸭,而且家家户户还在稻田里养鱼。每年阳春三月,谷秧栽下之后,人们便把鱼苗投入水田,让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与收割水稻同时,可捕捞银花花的鲤鱼。
卢有明老人还向我介绍,哈尼人3月的“开秧门”、8月的“吃新谷”以及10月的“扎勒特”等民族传统节日,都是与农事活动中的插秧、收获相关联的。到那时,村村寨寨都会飘散出米酒、糯米饭的芳香,男女老幼穿上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早春,哈尼人唱着栽秧歌,编织着无边的绿色地毯;深秋,人们又用丰收的稻谷为哀牢群山披上金色盛装。
哈尼风光迷人,民族风情诱人,但使我不能忘怀的是,生活在这红河两岸的335万各族人民(其中哈尼族占55万)中,目前还有80多万人处于贫困状态,甚至有5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我们到过的金平县年人均收入刚刚超过200元,而元阳、绿春两个哈尼族聚居县年人均收入分别为141元和149元。金平县哈尼田村党支部书记张富明曾面露忧郁地告诉记者,他们村198户人家每年有20多户要缺粮60天,全村现还没有一台电视机。我问他粮食亩产如何,他回答:“一般300多斤。”
显然,以往哈尼人单一种植粮食所维持着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在人口迅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已更加不妙。我们曾到过的元阳县黄草岭区1956年总人口为2.3万人,目前已达到4.7万人,增加了一倍。人口剧增,必然要增加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在文革时期“以粮为纲”等“左”的错误经济方针指导下,人们曾毁林开荒,扩大耕地,原始森林被一片片吞食,自然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自然植被的急剧减少,光山秃岭的大量出现,造成了自然生态紊乱,河流枯竭,水土流失。结果,越穷越毁林开荒,越毁林开荒就越穷。
元阳县哈尼老人卢有明指着村头一片片新开的山坡地和新盖的土坯房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茂密的树林,现在树倒水枯,不仅影响灌溉,而且危及了人畜饮水。90%的劳动力被牢牢拴在耕地上,生产力极其低下,这正是哈尼人贫困的根源。
随着农村经济政策放宽放活,哈尼人正在觉醒,一部分农民的自然经济传统观念开始改变。他们走出梯田,种植香蕉、菠萝、茶叶、香料等经济作物。他们获得了单一粮食种植业所不可比拟的经济价值,走上致富之路。
看来,努力提高现有梯田单位面积产量,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从耕地上解放大批劳动力,来绿化、开发和利用荒山荒地,发挥丰富的亚热带自然资源优势,种植经济作物,将成为哈尼人民摆脱贫困的关键所在。(附图片)
云南省金平自治县哈尼山乡的梯田。 潘晓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