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马可·波罗之桥”——记意大利里窝那市的“中国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5
第6版(国际)
专栏:意大利通讯

“马可·波罗之桥”
——记意大利里窝那市的“中国周”
本报记者 史克栋
3月初,意大利西北部的港口城市里窝那,阳光明媚,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弗朗科·安东尼切利基金会在此举办“中国周”。
安东尼切利基金会是为了纪念已故的意大利参议员、著名作家弗朗科·安东尼切利于1978年成立的一个文化组织。安东尼切利曾于1955年访华,他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写了不少介绍中国的作品。
在里窝那市威尼斯区内一座建于1705年的古建筑里,两尊秦兵马俑的复制品伫立在入口处的两旁,来自中国的景泰蓝、玉雕、屏风、书法、绘画等工艺品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市民。有100多幅图片和实物组成的题为《马可·波罗之桥》的图片展,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中意两国关系的过去,而且也能让人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展品中有不少珍贵的历史记载,其中有1788年第一艘到达里窝那港的中国商船的旗帜,以及18世纪出任意大利驻中国广东领事的委任书。还有1955年安东尼切利参议员访华的护照,以及近年《马可·波罗》影片摄制组和旅游者在华拍摄的照片。
在开幕式上,市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图片,精心地选购着喜爱的中国工艺品。曾去过中国的意大利朋友热情地叙述了他们在中国的见闻。《马可·波罗》影片导演蒙塔尔多专程从罗马赶来。他到过不少国家拍电影,但与中国朋友合作拍片的日日夜夜使他终生难忘。影片《马可·波罗》已在78个国家上映,观众多达15亿之多,中意友谊的架桥人马可·波罗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
题为《中意经济来往的现状和前景》讨论会,是这次“中国周”的又一重要活动内容。近年来,中意两国贸易往来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达到18亿美元,意大利成了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来自各界的人士各抒己见,发言踊跃。一位来自米兰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意大利政府应该鼓励多进口中国的商品,以此来进一步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也可解决意方顺差较大的问题。”与会者都非常关心中国近几年的变化,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船到里窝那港来。
里窝那所在的托斯卡纳大区巴尔多里尼主席在“中国周”结束时说,“今后还将更多地组织这样的活动,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密切两国人民的友谊。”
(本报里窝那3月1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