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刻意求新——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刘骥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6
第8版(副刊)
专栏:

刻意求新
——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刘骥林
韩雨
在北京游览时,人们也许会被一些悦然入目的雕塑所吸引——
在东单公园,有一组由圆雕、浮雕和园林建筑组合在一起的雕塑《鹿泉》,墙上有“仙山”和“森林”,地下有喷泉流淌,两只梅花鹿正在贪饮清泉,展现出了一个宁静、优美的境地。
步入“中国剧院”,迎面是壁画《舞乐神州》,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画面,热烈而素雅,与建筑整体相谐调。
登上雄伟的八达岭,人们又能发现一个新景点——詹天佑纪念馆。
这一件件雕塑的设计、制作者,就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刘骥林。他是一位49岁的中年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贵州大学执教17年。1978年,刘骥林又考入母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教。
在雕塑艺术上,刘骥林着力追求自己独特的构思、独特的表现手法。他不求个体的完整,不求局部刻画的精微,也不追求逼真的写实,而追求空间、形体的整体气氛,偏爱形体的动感。他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对歌》,选取的是苗族青年在“游方”活动中“引歌相答”的一个场景。为了表现大的节奏,他吸收了抽象艺术的形式感,舍弃了细部刻画,强调对歌双方各向一方倾斜的动势,造成了左摇右摆的活泼韵律。国内外许多权威报刊曾相继对此发表评论,而且还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集,以及纽约出版的《新中国美术作品》中。
詹天佑纪念馆的浮雕墙也是他在建筑雕塑艺术上的一次新尝试。这面大型的纪念性浮雕墙位于詹天佑纪念馆的入口处,长41米,高5米多。刘骥林先后设计了几十个方案,画了上百张草图,经过无数次的否定,才把浮雕设计成:左为灰色,画面表现祖国历史上的苦难、屈辱和人民的反抗;右面为红色,表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未来的信心;中部为詹公头像。整个浮雕画面以“人”字铁路线贯穿连接,既使设计庄重、典雅,也体现了浮雕的纪念性内容。
詹公的浮雕肖像是全浮雕的主体,成功与否,关系重大。为了突出詹公的个性,并使头像与整个浮雕有机结合,刘骥林把头像处理成半侧面,并把尺寸放大到高3米,厚90厘米。人们站在长城烽火台顶端就能望见。令人痛惜的是,四层八块共16吨重的花岗岩组成的浮雕头像在安装时出现很大误差。刘骥林眼见历时两年半的心血要毁于一旦,痛苦万分。后来虽经修整,但是艺术效果却受到影响。当我们一起顶风冒雪来到这块浮雕前时,刘骥林迎着塞北的寒风,“呼”地吐出口粗气说:“我还要修整它,如果你明年还来……”这,或许就是刘骥林的性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