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吃”与国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7
第1版(要闻)
专栏:

“吃”与国情
本报评论员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看起来,“吃”主要是住家过日子的事。其实,“吃”与国情,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以食为天,国何尝不也是以食为天!对一个国家来说,“吃”是个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又影响多方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国情不同,“吃”法也不同。此中大有讲究。
请先看看下面几组值得每个公民重视的数字:
1984年以来,我国社会粮食消费量平均每年增加150亿公斤,比过去的年增长量多了一倍。一些专家估计,如果按这个水平继续增长下去,到本世纪末社会粮食消费量可能超过6000亿公斤;而实际上到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300亿公斤也是极其困难的。
我国人民食肉以猪为主,猪肉消费量约占肉类消费总量的90%左右。去年,我国人均消费肉类16.9公斤,其中猪肉占14公斤。1公斤猪肉要4公斤粮食转化。不要说多,全国每人一年若多吃一公斤猪肉,就要多消耗粮食40亿公斤。
1986年全国生产啤酒41.3亿公斤,消耗粮食10亿公斤;生产白酒35亿公斤,至少消耗粮食105亿公斤,两项加起来共消耗粮食115亿公斤以上。我国1986年比1985年增产粮食120多亿公斤,光喝酒一项,就把增产的粮食差不多给喝掉了。
这样“吃”法行吗?
事情就这样明摆着:千万别小看那一寸多宽的嘴。我国10亿人口,可是主要为嘴提供食物的耕地并不多,人均占有耕地也就那么一亩半。因各种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耕地的产出率不高,面积还一年比一年在减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在吃的方面却缺乏合理的调节和引导。例如,城市居民在“吃”的方面一直得到种种鼓励;吃粮是低价的,吃肉有补贴。人们手中有点钱,在住房、交通、医疗以至穿和用等方面都花费不大,几乎一半用于“吃”。从吃个饱到吃得好,大家对吃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势必受到有限的耕地及其有限的产出所制约。
怎样设计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吃”在内的消费结构呢?从长远来看,必须调整国民的食物结构。这个问题如同计划生育一样,应当是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目前人均占有粮食不到400公斤。据农业专家估计,即使到2000年,我们实现了“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在人口增加(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前提下)、耕地减少、农业生产水平尽力提高的条件下,人均占有粮食仍然只有400公斤左右。资源现状加上生产水平内在地制约着消费结构。这就为我们规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我国人民的食物构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内做文章。
我们能作好这篇文章吗?答案是肯定的。就粮食论粮食,人均占有400公斤左右,既要拿它当口粮,又要靠它换肉禽蛋奶,当然是不够的。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宽一点,综合开发利用各种食物资源,在辽阔的国土上,能供人吃且又有营养的,除耕地上出产的粮食外,山丘、淡水、海洋都可以贡献食物,依靠科学进步也可以节约大量用粮。这样,虽然用大量粮食来发展肉蛋奶不可能,我们吃的要以植物食品为主,肉禽蛋奶等粮食转化食品为辅;虽然肉蛋奶的消费量不如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但因结构比较科学,食物提供的多种营养素基本能满足人体需要。随着国力(包括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吃的也将不断提高和改进。
研究制订实施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物结构,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经济、科学、卫生、教育等部门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配合。在当前,我们要采取包括价格在内的多种措施,关键是按价值规律办事,对食品价格有一个根本的对策。今天的农民按商品经济组织生产,看市场行情安排生产计划。我们也应与之相适应,靠合理的价格吸引他们积极发展生产,增加供给。对广大消费者,同样要利用价格手段加以恰当的调节和引导。要通过稳妥的步骤改革城市居民主要食品的补贴办法,将暗补改成明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吃的问题上安定人心,具有极大意义。从长远看,我们有这样的信心:随着人口政策的成功,随着生物工程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我们全民族在“吃”的方面一定会不断得到满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最重要的是清醒地认识“吃”与国情的关系,研究、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结构和膳食方式,把食品价格改革搞好,迅速调整消费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为实现未来的膳食新水平创造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