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张公”外传——记武汉治理黄孝河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7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张公”外传
——记武汉治理黄孝河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本报记者 张砚 武汉“治黄”战报记者 乐东和
正值隆冬季节,我们来到与张公堤毗邻的黄孝河工地,工程指挥部的同志告诉我们,治理武汉的“龙须沟”——黄孝河深得人心。83年前,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防御水患,主持在汉口修筑了一条长23.7公里的堤坝,被时人所称颂,并取名“张公堤”。老百姓常把市领导比作当年的“张之洞”。这篇“外传”记的“张公”,是治理黄孝河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有钱买棺材,无钱买药吃”
武汉市当长江、汉水之冲,远近港汊、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真可得水兴利,但是,因为地势低洼,形同“锅底”。又常常以水为患。新中国建立以来,堤防建设成绩显著,从1954年开始先后3次战胜了长江特大洪水,在这里生息的300万武汉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黄孝河却深藏着渍涝的隐患。这条流经江汉、硚口、江岸三个区,担负着排放汉口130万人生活污水和300多家工厂废水的通道。由于长年失治,河道淤塞,浊流翻滚,不但逐步丧失了日流量50万吨的排污功能,反而成了蚊蝇孳生,污染环境的“龙须沟”。每逢春夏雨季来临,黄孝河污水漫溢,大面积渍水无法宣泄到堤外江河里去。
仅以两次暴雨为例:1982年6月20日,日降雨量达305.1毫米,受灾居民12万户,50万人,汉口城区受淹面积达37.6平方公里。1983年7月4日,每小时最大降雨量高达80毫米,城区积水深达2米,使100多家工厂、300多家商店、100多所中小学被迫停工、停业、停课。机器泡坏了,粮食发霉了,有2600多间房屋倒塌。有资料统计,两次暴雨造成的经济损失计5亿元。
“全面整治黄孝河,是不是本届政府为人民办的一件实事?”我们一见到王杰、何浣芬(女)两位副市长就开门见山地问。他们却说:“我们有决心拍板,是群众‘骂’、渍水‘逼’出来的。”记者了解到,武汉市政建设尤其是地下基本建设欠账太多。从1950年到1982年33年间全市基建投资156亿元,而地下基建投资仅占0.42%。这个数字少得可怜,同雨季造成的大笔经济损失形成鲜明对比。老百姓直言批评,这是“有钱买棺材,无钱买药吃”。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武汉代表呼声强烈,要求治理黄孝河,提的议案引起了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等部门的重视。
1983年12月21日,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武汉市委、市政府拿方案,作决策,号召全市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从建设机场河排渍工程首战开始,擂响了治理黄孝河的战鼓。
“冬天里的解放军,更显英雄本色”
治黄工程规模浩大,需耗资2亿。近两年市政府就压缩其他项目,投资黄孝河工程6000万元;避开雨季汛期施工,全部工程要利用5个冬春完成。
在去年冬开始的治理黄孝河下游第三期工程中,驻汉部队、军事机关、军事院校和湖北武警总队等15个单位主动请战,承担的任务最重,条件最差。郊外岱家山,是驻汉部队的工地,白雪皑皑,寒风呼啸;几千名官兵在河边坟地上安营扎寨,露宿风餐。他们要在这里拓宽浚深黄孝河的老河套,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考验。
黄孝河出水口的淤泥深达8米,黑色糊状,又臭又脏,锹不能掀,筐不能装,机械也无法下去作业。参战的干部战士不顾严寒,喝几口白酒暖暖身子便光着脚,穿着裤衩跳进冰窟般的泥潭里。他们排着长龙阵,用盆端,用桶提。每天下来疲惫不堪,许多人皮肤过敏,红疙瘩满身,疼痒难耐。但凭着“亏了我一个,幸福武汉人”的顽强信念,他们苦干了半个月,硬是靠人力搬走了6万方黑淤泥。
我们在工地上见到一位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大胡子营长”的刘黑山同志,他是驻汉舟桥旅的六营营长。自上工地后,成天同战士们滚打在一起,妻子病重顾不上照顾,甚至连胡子都没工夫刮,六营成了工地上“特别能战斗”的先进集体。在工地上提前归队、放弃休假、推迟婚期的例子举不胜举。从1949年就驻守武汉,曾多次参加武汉动物园、黄鹤楼等工程建设的武汉空军部队,这次在治黄工程中又写下了新的战史。空军混成旅所在的施工地段地质复杂,经常遇到塌方和滑坡。为了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施工任务,他们旅提出要“抢晴天,战阴天,风雪当晴天,黑夜当白天”,开挖了明渠400米。他们说:“我们喝的是江城的水,吃的是武汉的粮,为武汉人民造福,是我们部队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美哉一举四得”
治理黄孝河代表了武汉人民的共同心愿。通过治理一条害河,兴建和绿化了3条道路,开辟了5个新住宅区,真可谓“一举四得”。这是利国利民,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并重的事业。
我们站在张公堤上,以黄家大湾闸为界,右边是通向常青泵站的明渠,渠宽46米,污水畅流;左边是一条延伸到城区的暗渠。覆盖在地下的双孔箱涵可并行4辆解放牌汽车;上面新铺的青年路,宽阔平坦,车辆如流,两旁松柏常青,楼房林立,被国家评为优质标准公路。我们坐车沿路参观建设大道、黄孝河路,昔日裸露的黄孝河早已无踪无影。眼前掠过的电视中心、科技厅、农业银行大厦、科技馆等一批现代化高层建筑,虽然正在建设之中,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地下排水网系已经形成。它将作为一份厚礼,献给武汉解放40周年纪念日!(附图片)
图为驻汉舟桥部队指战员奋战在工地上。 陈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