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青春的思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7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青春的思维
叶草
一个女大学生写了一本《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据说销了100万册。冲着这发行量,我便萌生了读念。写书的卖书的都懂,100万册意味着什么。偏偏作者又说她并非“大陆的琼瑶”,不是不配,是不屑。够傲的。便更浓了读兴。
很难说这是一本什么书。人有种近乎病态的追求格式的嗜好:这算诗还是散文?你瞧这语言,这结构;但也不是论著,你瞧这逻辑,这格式,显然没有三要素……实在费解。为啥一定非得是什么不可?它是东西,这就得了。东西从来就不为了是什么才来到世界。它来了,你碰上了,感兴趣,聊聊;讨厌,尽可装痴,这便是全部。
当代人太热心于思维研究:理性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视觉思维、原始思维、集体无意识……眼花缭乱。可人们似乎忘了,或是不屑于这一种类型——青春思维。其实都曾有过,因为都曾年轻。此书给我的第一体验便是提醒,这种思维并未消逝,也没有沉落。在同一地平线上,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思维群落,他们不用大脑或成熟的理智来武装,而以血、皮肤、肾上腺等建构着自己的对象世界,充满梦幻,却又生机勃勃。也许被耻笑。这是海市蜃楼,完全是幼稚的幻想。但是,面对广阔无垠的未知时空,谁又不生活在海市蜃楼,谁又不幼稚可笑?如果人活着没有海市蜃楼,失去了幻想,又何必活着?作者道,“干嘛要不信,只要是件好事情。”我想,这也许更近人生真谛,也许这正是成熟理智缺乏的品格。
现今不全是英雄时代,如果说英雄总顶着圣者的光环。对现今最切的概括应是“超越”。超越过去,超越他人,也超越自我。尽管不乏“等待戈多”式的迷茫,却更多地昭示着对人性弱点的搏杀。也许因此,《手记》中的她才毅然摆脱“坚实”的他,去迎接“失去爱而变得更为富有”的“一刻”;也许因此,为了“活人的骄傲”,她更愿意负责地选择这样的陈述:“我想”,“我说”;才渴望具有“不同于妈妈的事业心”;才会直面前辈那引为财富的劫难,淡漠地宣称这并不那样可怕。
作者敏感,格外留心人们怎样去活:有人不抽烟也不喝酒,不焦灼也不激动,因为这影响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这没什么用。有人既抽烟又喝酒,其乐悠悠,为了微不足道的心理满足,不在乎吃大亏。有人拖着伤腿踢决赛,还耍手腕当上研究生,因为有用,也就顾不了许多。有人却根据冰砖来选择毕业去向,活着仅仅是为了不单调,仅仅是为了好好体验生活本身。确实,中国无论哪个年代都没如此鲜明地显示出人生价值观念的对立取向。一方面:对功名利害毫无顾忌地精密算计;一方面:对实用功利毫不顾惜地轻易掷弃。然而,中国无论哪个年代也都没有如此鲜明地显示出人生价值观念的内在统一。无论你渴望的是学位还是冰砖,无论你信奉的是有用观还是无用观,你都在执著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在追求人格的雄健与丰满,都是在向世人宣告:我活着!对于热衷探索当代中国性灵的学者,这又是一个着迷的课题。
有一批年轻人在思考。青春思维的轨迹也许不是漫长沉闷的隧道,而是秀婉明朗的短笛,尽管没有时下学问人那高深莫测的玄奥与威严,却能激起你不时闪出曾有过的却不知为何又熄灭了的思想灵光——这才是重要的——启迪你去思考真正的具有实在意义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