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简评《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8
第5版(理论)
专栏:书评

简评《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
丁凤麟
平常,同朋友们谈及研读中国革命史的问题,总会扯到这样一个美中不足之处:近年来,虽然出版了多种中国革命史书籍,但大都按历史时期为序,主要叙述了政治领域中的阶级较量,至于对近代风云变幻的政党沿革以及思潮的变化,总不易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新近读到陈旭麓教授主编的《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感到弥补了革命史教学与研究中的这一“美中不足”。何以见得?首先,这部50多万字的论著,以章节体的形式,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中国政派沿革及其思想变迁。全书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不仅展现出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而且铺陈了各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主张。通读全书,使人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披荆斩棘的艰难历程;认识到那些缅怀国粹、固步自封者反映出来的民族惰性,那些不顾中国国情、一味向往西方者的偏颇心态;更体会到在两军对垒中寻觅第三条出路的中间势力的理想和追求。比如,对于“十年内战”时期的政派分歧及其斗争,以往论著大多局限于介绍国共两党之间的拚搏,很少费笔墨兼及其它。此书则不然,不仅介绍了邓演达的“第三党”,宋庆龄、蔡元培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梁漱溟、晏阳初等的“乡村建设派”等政派及其政见;并对托陈取消派、国民党改组派这样的政派作了恰如其分的分析;还阐述了这一时期文化思想领域里的种种论战。通过这种分别而有层次的介绍,使读者对这一时期的政派斗争更增加了整体性的认识。一部史学论著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在内容上是否有新的开拓。以此衡量这部论著,应视之为成功之作。
其次,历史著作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具有科学上的可信性。就此书而言,在阐述每个政派及其思想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治史原则,力求达到言之有据,切忌空泛推理。许多论证都以史实为据。如对胡适这样一位颇有物议的人物,作者并不因为他后来政治上的不足取,便抹煞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积极作用,而是罗列大量文献记载,肯定了胡适在提倡新文学、鼓吹新文化,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呼吁个性解放、介绍西方近代文明等方面“发挥了启蒙作用”,力求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又如,在论及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形成时,该书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形成作出的巨大贡献,又据实阐述了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革命先辈对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进行的可贵探索。这样,就更加充实地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和理论的萌发和形成的历史过程,给人以可信赖感。
当然,此书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书中对某些政派和人物的褒贬,由于因袭传统观点较多,不少地方还有点概念化;在取材上尚不够平衡,有详远略近之嫌,尤其对抗战后出现的众多民主党派的组织源流及其政见演变的论述,显得单薄;由于书稿出于多人之手,在行文上也不够一致。但在当前,它确实是一部研读中国革命史的重要论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