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我常想着你们”——邓大姐同文艺老战士会见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我常想着你们”
——邓大姐同文艺老战士会见记
新华社记者 何平
1988年3月10日,一个暖融融的春日。
中南海西花厅,庭院静谧,梅花盛开。
刚刚从“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繁忙社会活动中解脱出来的邓颖超大姐,又在自己同周恩来同志一起生活了多年的住所,约见了一批客人——画家李琦、诗人艾青、话剧表演艺术家吴雪、版画家古元、作家陈明。
“噢,艾青同志,胖了,年轻了!”
“李琦同志,你画的周恩来同志画像我已经看了,等一下再作评价……
像久别的亲人重逢,身穿一件马甲的邓大姐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上上下下不住地打量。仿佛是一位慈祥的母亲,仔细端详刚从远方归来的游子,竭力捕捉那过去的影子:胖了,还是瘦了;变老了,还是显得年轻了。亲切、温暖之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心里。
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90周年。由延安时代的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组成的延安文艺学会的老同志,想到了周恩来同志生前对文艺工作的谆谆教诲和巨大支持,想到了他同文艺工作者结下的深厚情谊。为了表达他们对周恩来同志的思念和敬仰,大家经商议决定,请学会的常务理事、以擅长画革命历史人物而著称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琦,创作一幅周恩来同志肖像,并请艾青同志题字,以学会名义送给邓大姐。
承担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后,李琦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个从小喝延河水长大的文艺老战士,虽然一生中多次见过周总理,也曾为毛泽东、刘少奇等革命领袖画过肖像,但是,要表现出周恩来那独具魅力的风采,他竟像个初学绘画的人一样,一时不知从何落笔。他苦苦思索,反复构思,翻阅了数千张周恩来的图片,极力从记忆里搜寻周恩来给人留下的难忘印象。渐渐地,模糊的画面变得清晰了。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最光彩动人的瞬间——周恩来同志抱臂微笑。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接连画了40张,从中选出一张比较满意的送给了邓大姐。
邓大姐看了这幅肖像画之后,感慨万千,特意邀请画的作者等延安文艺学会的老同志于3月10日来家里作客。
早在延安时期,邓大姐就同当时的文艺工作者有过很多的接触和很深的交往。今天,她看到这些老朋友,不禁感慨万端:“我们都是几十年的老战友,又都住在北京城,却难得见上一面。真是近在咫尺,犹若天涯。不过,我常想着你们。”
邓大姐精神矍铄,她一面让客人们在沙发上落座,一面对身旁的吴雪说:“你主演的那出话剧《抓壮丁》,给我的印象深极了!我觉得这出戏很有历史意义,可以让现在的人们看一看当年国民党是如何抓壮丁来进攻我们的。怎么样,还能不能重新上演?”
吴雪告诉她,去年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5周年时这个戏上演了。邓大姐诙谐地说:“噢,那是我信息太闭塞!”
邓大姐今年已是86岁高龄,但她的记忆力仍很好。她问吴雪:“你们那个戏里有个女演员是不是叫雷平?”
“是的。”吴雪答道。
“还在青年艺术剧院?”
“还在。”
这时,坐在一旁的丁玲的丈夫陈明补充道:“去年上演《抓壮丁》时,她也上台了,整个戏基本上还是原班人马,只有演王保长的演员陈戈同志不在了。”
邓大姐说:“现在让我上剧场看戏是比较困难了,年纪大了,不能久坐,听力和视力都不行了。”
紧挨着邓大姐坐的艾青插话道:“昨天从广播里听到你的声音,讲得很好。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呀!”
“共产党员就应该这样”,邓大姐充满自信地说。
“好了”,大姐接着说:“现在咱们该谈谈今天的正题——李琦同志创作的周恩来同志画像了。”她对李琦说:“我首先要向你表示感谢。”
说着,大家随邓大姐走到画像跟前。只见画面上,周恩来像生前人们所熟悉的那样,习惯地用那只受过伤的右臂抱着左臂,面带微笑地注视着他面前的每一个人。寥寥数笔,形神俱备,韵味无穷。右上角是艾青同志的题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邓大姐说:“这幅画,我看了好多次。因为你们要到这里来,所以我把它搬到这个房间,每天进进出出都能看得见。我觉得这幅画画得很好。好在哪里?神情面貌,姿式特点,用几笔就勾画出来了。”
听了这番评价,一直像是小学生在等待老师判卷一样忐忑不安的李琦这才像是一块石头落地,心情也显得格外激动。
接着,邓大姐也毫不隐讳地向李琦指出了这幅画上周恩来同志的眉毛和嘴的不足。“不过,瑕不掩瑜,这点小毛病也只有我这个人才能看得出来,如果我看不出来的话,那就对不起周恩来,也对不起我自己,因为我毕竟和他朝夕相处几十年嘛!”邓大姐幽默地说。
看过画像后,邓大姐请大家吃橘子,并下“命令”道:“每个人都得吃,我可要检查哟!”
“这些年你写了多少诗呀?”邓大姐关切地问艾青。
“我今天带来了两本诗集,请大姐指教。其中有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悼念周总理的。”艾青说。
“那就谢谢你了。”邓大姐接过诗集说。
“你呢?陈明同志。丁玲同志去世以后,你为她整理了些什么呢?”
陈明把他整理的丁玲同志遗稿《南京回忆录》和《北大荒回忆录》送到邓大姐面前,说:“这是她走了以后我整理的。后一本还没有写完,她就去了……”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看着延安时代的老战友丁玲同志的遗作,邓大姐深情地对李琦说:“是呵,就如你曾经说过的:让她慢慢走,慢慢走,但就是走得太快了!有一次,我见到她,她说自己血糖高,天天打胰岛素。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惦记着她。身患糖尿病,还那样干,果然……”
邓大姐一番深情的话,勾起了陈明对妻子的怀念:“是啊,她的确太累了!”
“不过”,邓大姐说,“人总是要死的。咱们这些活着的幸存者,还是应该乐观,应该继续为党、为人民服务。”
老战友重逢,勾起了大家对往事的回忆。
“艾青同志”,邓大姐说,“我记得第一次见到你是38年在延安。好像还有艾思奇同志,周扬同志。”
往事历历,宛若昨天。艾青同志不禁回想起,正是周恩来同志的指引,才使自己走上了革命道路。那时,他在重庆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任文学系名誉系主任。有一次,周恩来到育才演讲时说,像艾青先生这样的诗人,可以到我们那里去,安心写作,不愁生活上的问题。”
从周恩来同志那里受到教益和关怀的又何止艾青一个人呢!著名左翼作家冯乃超一家在重庆、武汉时,就曾得到过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帮助。几十年过去了,冯乃超的女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真仍然清楚地记得这些事。这次,她得知丈夫李琦要到邓大姐家作客,便一再嘱咐丈夫要向邓大姐当面致谢,并托他把父亲的一本选集交给邓大姐作纪念。
邓大姐接过李琦递上的《冯乃超选集》后嗔怪他道:“原来是冯乃超的女婿!怎么今天才来报到?早该通个信息嘛!”
她对大家说:“今天你们给我带来这么多精神财富,太珍贵了!我一定要好好地读。”
延安文艺学会常务副会长陈明代表大家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今年3月5号,是周总理90周年诞辰,我们在北京的延安老同志经常在一起想念周总理。所以,大家特别请李琦同志把我们延安老同志对总理的思念之情画上去。”
“我知道,咱们在延安一起呆过的人,都能理解。我们这些在延安战斗、生活过的同志,都有一种共同的、很深厚的友谊。”邓大姐深情地说。
陈明接着说:“文艺工作者特别感谢周总理。因为我们得到过他许多教导、帮助和关怀。我们把周总理画像送来,一方面是表达对周总理的怀念,一方面也是对您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可担当不起。”邓大姐谦逊地说。
“我们今天能看到您,心里都非常感动。周总理去世以后这些年,您实际上是承担了许多他未完成的工作。”吴雪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十年动乱时期,我靠边站了,连西花厅都很难出得去。”
“我们要好好向您学习。”陈明说。
“咱们相互学习,相互竞赛。我虽然老了,但也还愿意做你们的一个小小的支持者。”
这时,邓大姐见古元一直没有讲话,便对他说:“古元同志,抗战胜利后,你的画拿到重庆展出,我们还当过你的宣传员哪!”
古元当然不会忘记,他的以描绘延安解放区军民生活为题材的版画作品,由周恩来同志拿到国统区展出后,曾轰动了整个重庆山城。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看了展览后,曾称古元是“中国艺术界的一卓绝之天才。”
古元告诉邓大姐,周总理生前曾将他的版画作品集作为礼品送给美国朋友,以后又由美方作为周总理的遗物送还了回来,现存放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同志情。不知不觉中,已经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恋恋不舍地向邓大姐告辞。临别前,邓大姐请大家在李琦创作的周恩来画像前合影留念。
短暂的相聚,匆匆的别离。走出邓大姐的寓所,一股依依惜别之情涌上大家心头。望着大姐那亲切、和蔼、慈祥的面容,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大姐保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