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今日“铁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9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今日“铁军”
王志耘 侯振汉 蒋洪
去年庆祝建军60周年的时候,号称“铁军团”的驻豫西某师却在筹办建团63周年纪念会了。在500多平方米的《师史馆》,人们发现“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连队就在这个师,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也出在这个师,以82人抗击侵华日军3000名的“刘老庄连”也属这支“铁军”。
“敢打硬拚”、“无坚不摧”等赞语高悬在《师史馆》里。这是32位党、国家、军队高级领导人题词对“铁军”的赞扬。被总参谋部首长称之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合同战术训练管理改革项目——《整体训练达标体系》和《战备工作达标体系》的研究成功,是今日“铁军”无坚不摧精神的生动体现。
1986年春天,这个师经过整编由原来以步兵为主的4个团扩编为辖有6个团、7个兵种、上百个专业的摩托化步兵师。如何组织好包括机关、部队、防化、装甲、坦克、炮兵、导弹、通讯、汽车等多兵种合同训练,是改革中的“攻坚战”。在15个月的研究过程中,他们先后八易其稿,处理各种数据3万有余。单是师指挥达标要素,就包括战役理论原则、兵种原则、协同原则以及敌情我情、水文地理多种因素的应用和判定问题。这些标准没有现成答案可循,完全是他们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运算分析、综合、论证,再找出科学的数据。
暑往寒来,“铁军”的勇士们攻克一个个难关后,终于完成了改革项目。今天,在师自动化指挥中心,师首长要调阅全师或某个连队当日战术训练情况,电键按动,几分钟之内该连或全师当日各项课目的准确评估便出现在计算机的荧光屏上。成绩、不足历历在目,对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是否符合要求,也有恰当的评价。师首长依据这些科学的评估来指导部队的训练,有效地克服了战术训练“训啥算啥样”的随意性状态。他们的成果受到总参谋部、济南军区和集团军的肯定和推广。
紧接着,“铁军”又对干部工作、后勤保障和侦察、防化训练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铁军”的干部战士以姓“铁”为荣。现任“铁军团”第39任团长的徐乃飞是来自云南边防前线的一等功臣。尽管家中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要他赡养,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的妻子靠他服侍,但这些困难并未磨灭他在改革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在短短3年中,他自修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现代管理科学等高技术课程。知识给这位“南疆虎”插上了翅膀。为了改变司令部机关业务水平与新型装备、编制不适应的状况,他在本团司令部机关建立了论文答辩会制度,以此作为推进参谋业务建设的杠杆。他第一个登台宣讲自己对前线局部战争作战方式思考的论文,为这一改革项目的顺利推行带了头。
年仅25岁的连长程德明,是老红军的后代。几年前他从军校毕业时,被人看作“娃娃军官”。激变的改革年代,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观察部队,认识问题,几年间撰写的有关改革和部队建设的论文达百余篇。
当然,“铁军”也有不变的一面。比如堂堂的摩托化师行军还常常靠两条腿。尽管他们已建起达到国际军体比赛标准的第一流训练场,可几十年来运用的双腿绑沙袋、摸爬滚打等“原始”训练课目仍照常进行,而且列入全师训练计划,严格执行。
某团三连两位年轻的“学生官”走上连主官位置后,把木马扔在营房南面的山坡上,建起了设有台球、健身棒、拉力器等现代化设施的健身房。来这里检查工作的师政委王玉发发现后斩钉截铁地说:“‘铁军’还姓‘铁’,怕风吹日晒,就带不出过得硬的连队!”他建议党委以“木马放南山”为例,教育部队从难从严苦练精兵。
去年岁末,伏牛山区大雪纷纷扬扬,远山近岭披上银装,有的同志提出,新战士刚补入连队,野外训练课目暂缓进行。驻守这里的营长谈桂林坚定地说:“大雪天正是培养新战士耐严寒的好时机,应当抓紧冬练。雪下了6天,野外训练天天进行。
去年9月,一次由济南军区组织的“应付局部突发战争”的演习在某山区进行。“铁军”担任穿插任务。雨雾茫茫,山路崎岖,他们一夜行军50公里。在23个小时没有吃饭的情况下,部队提前到达预定位置。军区领导赞扬说:“铁军不愧为铁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