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描绘“这一个”的独特道路——读《胡适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19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描绘“这一个”的独特道路
——读《胡适传》
秦志希
胡适(1891——1962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诸种复杂矛盾所孕育出来的一个产儿。他一生涉足于文学、哲学、史学、教育以及社会政治等众多领域,蜚声遐迩,影响极其复杂。而且,这个本来复杂的人物后来又被人为地复杂化了。大陆解放后对他的评判不无偏颇;台湾方面又颇多溢美、谀颂之词。海峡两岸人们心目中有各自的胡适形象。然而,真实的胡适安在?易竹贤的《胡适传》(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力图历史地再现胡适的真实形象。
读《胡适传》,一种强烈的真实感油然而生。有人过去往往视胡适为“亲日派”、“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该传通过大量事实的叙述和辨析,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胡适不同时期所具有的包括爱国主义思想在内的复杂思想及其曲折的表现。过去人们对胡适褒也罢,贬也罢,往往把他与蒋介石政权不加区别地同等看待,该传同样以大量事实表明,胡适确有附蒋反共的一面,但他主张自由、民主,又与蒋政权始终存在着矛盾。而且,《胡适传》在对传主生平的叙述与辨析过程中,时有独到的见解。例如,胡适在30年代发表了一篇高度评价孔子的长文《说儒》,对于曾以“打倒孔家店”而“暴得大名”者的这篇文章,台湾一些研究者多感困惑,胡适本人竟也堕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本书却认为,他们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孔子与打倒“孔家店”中偶像混为一谈了。五四时期胡适与许多新文化战士一道“打倒孔家店”,反对偶像的孔子,于思想解放有大功绩;《说儒》则是对历史的孔子作客观评价,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应该说,将这二者区别开来是很有见地的。它不仅可以解除海峡那边人们的困惑,而且,过去不少人习以对孔子作历史评价的尺度去看待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的那场运动,总不免觉得那时的做法有悖于历史真实和科学精神。作者正是通过辨真伪、明是非,解疑窦,使我们能在传记中窥见胡适由安徽绩溪的故乡起步到台湾南港的长眠这漫长一生所走过的真实的足迹。
《胡适传》把传主当作一个悲剧人物看待,考察了他的人生悲剧内容及其根源,并对此进行了评判。胡适年轻留美时,不无恋爱自由的憧憬,但他终于不违母命,娶了一位旧式的小脚女人为妻,他的婚姻无疑带有悲剧意义。作者对这位新人物未能冲破旧伦理旧礼教的束缚,理智上持否定态度;但从东方人的道德观念出发,对他名满天下而不毁旧约的品行,又有某种感情的认同和事实的肯定。这种悲剧意识也表现在对胡适学术事业的评述上。作者高度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小说考证等文化思想史的研究方面,在白话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方面,在教学方面,都走了一条“划时代的”、“开拓性的新路”;但又不无惋惜地指出,胡适未能与时俱进,却反而愈到后来愈鲜见精采。他所留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和《四十自述》等几种著作,都是前半生未完待续的“半部书”。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与他误入政治的“歧路”相关。作为一个书生,政治并非他所擅长,然而他终于被卷进政治的漩涡,以至拘限、扼杀了他那富有创造力的学术生命,这不能不使人为之怅然。然而,《胡适传》最能引起人们深思的,是写出了胡适一生追求与幻灭的悲剧。作者把胡适的悲剧不仅视为他个人的悲剧,在一定意义上也看作是时代的悲剧。在那军阀横行、武人专制的旧中国,加上民族危机,外患频仍,民主与科学的理想固然美妙却是无法实现的;胡适却为执拗地追求那时无法实现的理想而作出了错误的选择:他往往把民主与科学的希望寄托在与民主、科学绝不相容的独裁专制者身上,幻想他们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这正是胡适一生悲剧的深刻根源之所在。该传通过胡适由走在时代前面“首举义旗的急先锋”,变为时代落伍者的人生悲剧,雄辩地证明他所走过的那条道路是一条无法行通的错误道路。这是作者回顾胡适一生所归结出的一条重要的人生教训。
文学性,也正是《胡适传》所追求的另一目标。传作者以人为本位,笔锋常带感情,描绘出了现代传记所要求的“人格的复杂性”。作者写胡适不违母命娶一小脚女人为妻时,如实表现了他对这种无爱的旧式婚姻的内心不满,同时,又写他为了博得母亲的高兴,强以闺房之爱的外表掩饰无爱的内心,由此也就展示了胡适心灵深处难以言说的矛盾、凄苦。唯其如此,该传为读者提供了胡适“这一个”独特复杂的个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