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外向型经济战略中的人才交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0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专论

外向型经济战略中的人才交流
吴季松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有史以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人才交流。无论是教育界、科技界,还是工商业界,都派出了大批教授、学生、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成绩斐然。在此基础上,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如何进一步适应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如何服务于参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战略?这是很值得探讨的。
我前年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学科综合研究应用于发展”专题研究,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瑞典、荷兰和丹麦7国考察中,对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探索。现发表一些粗浅的意见。
不要小看中外之间的商品交流,它是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的源头和基础
什么是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的源头和基础呢?是商品交流。世界高级研究所联盟的一位负责人对我说:“不要小看商品交流,这中间包含着技术和文化交流。商品交流带来了人员交流。”欧美研究家们都认为,“黑暗的中世纪”过去以后,欧洲是从新颖、优质的中国商品中看到神秘的中国文化的,中国商品引来了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带去了三大发明。一位联合国官员对我说:“谁说中国文化对欧洲没有影响呢?丝绸之路带来的印刷术把龙飞凤舞、表达感情的手写拉丁字母套进了汉字的呆板方块,形成拉丁字母的印刷体,着实在欧洲引起了一场大争论呢!当然,在今天,三大发明带来的物质繁荣,已经把‘印刷术摧残欧洲文化’的论调变成笑话了。”由于当时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欧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近代中国和西方的科技人才交流,也始自商品交流。是洋布洋火、船坚炮利震醒了晚清开明之士,开始派留学生、办洋务。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发展近代商品生产的需求,派出的人才没有形成技术“移植系统”,不能带回成套技术,只能变成技术官僚,人才又不按知识和能力水平高低分层次工作,归来后大都无法施展。
派人出国学习,要以改进技术、提高商品国际竞争能力为直接目标
在小农经济时代,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人才流被压缩在“读书做官”一条窄路上。而在大工业生产中,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人才可以流向科学研究、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和市场销售等各个领域,真正实现“行行出状元”。
上个世纪初,美国和英国之间的科技人才交流是建筑在人才流动模式相同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交流就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的商品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而造就了美国的科学技术和新文化。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与美国之间的科技人才交流,则有更为明确的商品交流观念——“为了把产品销到美国去!”日本国立高级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向我谈当年时说:“当时,我们甚至想各种方法鼓励外国科技专家来定居,长期引进人才,促进商品生产发展;派人出国学习,则以改进技术、提高商品国际竞争能力为直接目标。”
无论是上个世纪美英之间的科技人才交流,还是本世纪日美之间的科技人才交流,都未曾出现科技不发达一方人员大量滞留对方的现象,也没有出现归国人才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其国内外人才流动的观念与模式是大体一致的。
更新观念,拓宽天地,是推动科技人才流动的当务之急。要重视跨国公司这个大学校,培养外向型人才
我国当前科技人才流动的方向和欧美差别较大,这是造成部分出国留学进修人员在国外滞留、一些归国人才无用武之地、有的引进专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试想:到本世纪末,我们需要多少个理论物理博士?我们需要多少个国家研究室主任?又需要多少个政府科技局长呢?如果数以万计的科技人才出国都选择这类培养目标,只能流往少数几个岗位,学成归来又怎样安排呢?
我们急待更新人才流动的观念,开辟人才流动的新天地,把科技人才流引向数以十万计的乡镇企业,引向祖国的辽阔大地。这样一来,几万出国学习进修人员则实在是太少了。当前,为数不少的乡镇企业有高级技术人才的吸收能力。以我参加中央机关讲师团工作过的烟台为例,仅从意大利就引进了6条大理石生产线,几乎都没有调试到设计水平,有的辅助设备甚至至今没有开箱,因为没人能懂说明书。在全国的地方企业中,这类大理石生产线有上百条,情况相差不多。把归国科技人才引向有迫切需求的各类企业,将使企业的素质空前提高,产品得以进入国际市场。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国际型科技人才的吸收能力不断增强,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实,美国的“硅谷”又何尝不是在果园和农田中平地而起的呢?
同时,我们应该着手兴办跨国公司。当前,跨国公司在世界上方兴未艾,如雨后春笋,以它无所不到的触角逐步钳制了世界的经济命脉。只有跨国公司,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发现适宜原料,才能开拓国际市场,才能培养出一批按国际惯例工作、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科技人才培养的“大学校”,成为国际科技人才竞赛的“运动场”。跨国公司中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把本国经济引入国际循环的先锋队。
调整当前国际人才交流模式,引导它的流向,当然不是一声令下就能办到的。这需要在观念上、体制上、规章上,以至机构上产生一系列的变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