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梦的回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0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梦的回声
黄宗英
人,一落生,就想着去做自己力所难及的事情。先是闭着眼睛用小嘴拚命吮妈妈的乳头,没多少日子就试着用小手抱着大奶瓶不放了。才会坐,就想爬;刚能爬,就要走;还没站稳,就迈楼梯了。这就是生命、生长。人,一旦停止了迸发自我潜力的追求,生命原地踏步,青春悄悄陨逝,遗下的只是机械的生理重复。
元亨利贞。春夏秋冬。天时人事。不忒不穷。今年新春,绿衣人送来一张贺卡、一张照片、一页短笺,显示了付邮者生命之新的搏动。那照片上的画面好熟悉。是座小木屋。咦,这不是《小木屋》报告文学电视片摄制组赴西藏拍摄时,赠给森林生态女学者徐凤翔的那座小木屋吗?徐凤翔痴心梦想在西藏建立一座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哪怕只是一座小木屋。她以一弱女子在近半百的年纪,离家别子,七次进藏,七载奔波,不得结果。而我们也力所难及,我们只有一支笔,充其量只能在摄制预算里做点小文章——买了些木料,靠当地驻军的协助,大家动手为她建起一座小木屋。一座象征迎科学之神的小庙。以示诚挚的祝愿,动情的呼吁。当然,并不是只为了一个徐凤翔。是为了千千万万科学工作者们的梦,也为了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梦。为死了的,永远带走了的梦。为活着的,多年未圆的梦。为年轻人一天要做三个梦的美梦。梦想、追求,是人的生命、群体的生命,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
呀,这并不是1984年5月摄制组留给徐凤翔的那座小木屋;而是一座新搭的小木屋。在这座木屋的后边,齐刷刷一排白色的两层楼的科学实验室,矗立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西藏农牧学院的校园里,“小木屋”是科学楼前区的有纪念意义的装饰性标志。徐凤翔就是从力所难及的小木屋的梦起步,奔走了十来年,如今梦圆了。知识分子圆梦的墒情萌动了。朋友,祝贺你。当你这位被藏族人民尊称为“白衣仙女”的生态学者,有了蓝天托付的雪山般的科学实验楼,凤翔,你又在追求什么呢?你又有什么新的苦恼,新的憧憬……
当一个梦圆了的时候,我们又开始追求另一个梦,渴望去做另一件力所难及的事。梦的回声唤起新的梦,循环不已,生命不息。
且喜梦多梦酣,
何计梦破梦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