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大漠孤烟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0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大漠孤烟篇
张立勤
这里,晋察冀司令部旧址,一片群山,风沙弥漫。
山城以粗犷的轮廓,泼洒给不复返的过去,甩留给见过她模样的外地人。而岁月却以出人意料的深情,选择过她,创造过她。在中国革命卓绝的轨迹里,有一段辉煌与血火属于过她。她像一颗紫色的砂粒,嵌筑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什么时候,伟大的造山运动,雕凿了这环城的山势,把一川盆地馈赠于开辟大漠勇士们的子孙。大自然雄阔壮丽的板块撞击,赋予这块热土独特险要的地理环境,使她义不容辞地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溶为一体。千百年来,她在兵家必争的水火中熔炼淬火,在大漠风沙的荡涤中淘洗筛落。她凝着古老而年轻的日光,审视着塞上边关一页又一页悠长的画卷。我翻起一页读来,墨写的历史把我引向一处旧居。这是一座法国式的建筑。正面有凸出的多角墙,高处是桃形拱券的百叶窗。褪色的绿色木栅栏围着二层宽宽长长的凉台。长方石屋基,蓝灰色砖,淡紫色石级,门厅前两个锥形圆柱,白色柱壁已斑斑裂纹。楼梯旧了,地板旧了,木板门旧了,一切都旧得悠悠颤颤,旧得自己不知回归到哪一个年代。然而,这被风雨侵蚀的古宅,在革命的日子里,忽然为它残伤衰微的躯体融注了新鲜的血。将军们的功勋,中国革命的胜利,凭借过它,依赖过它,它便随着将军们的足履,随着胜利的旗帜,走进一部书中。一代又一代的人将翻阅它,揣思它,敬仰它——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聂荣臻、罗瑞卿、肖克、柴树藩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工作。1946年3月1日,周恩来、张治中、美国特使马歇尔以军调三人小组中央代表身份飞抵张家口,叶剑英同志以北平军调部成员随行,在这幢小楼中举行过有历史意义的谈判。哦,我歌诵山城的这幢深灰色建筑。她,曾是晋察冀军民民主自由的象征。她是和平独立的新中国的一面战旗,她指挥过粉碎蒋介石对解放区的疯狂进攻,击退了傅作义部七个师的兵力。多少山城儿女向往过她,服从过她,捐躯报国,血染疆场,于这块古老多战的土地下,去追寻沧桑千载长眠地下的慷慨悲歌之灵。
踏着这熟悉的土地,老树飘零的叶片抚慰我激动不已的心扉。我迈开双脚,向眼前这幢深灰色的建筑走去。或许,这刚刚结束不久它辉煌使命的地方,将会给我启迪,像影片的旁白,告诉我镜头中那不解的深意。嘎吱嘎吱的楼板,顿时朦胧我一片纯洁的眸光,我仿佛突然觉到了将军们的气息。他们是否还在办公,还在部署作战方案,或是在小息,或是在倾听总理的指示?我仿佛觉得,敬爱的总理刚才从榆林机场归来,还没有来得及脱下军大衣,解开那全新黄色军衣的领扣,洗一洗风尘仆仆的面庞……我依深灰色建筑的木栅栏,穿越老树树冠蓊郁郁的掩映,望见远方西山八角台雄浑的主峰。山岚悠扬绵邈,使峰沿和蓝天重合一线。那深情的一线,是天地的分界?是历史和现实的分界?是战争与和平的分界?那分界却恰恰是重合!一条S形白色山路依稀可见,像一条葛藤垂挂山崖。若沿那弯弯山路上升,居高远眺,据说,可以望见古战场金戈铁马云雾般显现,也许,那是由于回忆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吧。
一抹晚霞,落在了西山主峰,像一簇偌大的花团,染红了天际,染红了牵动我心魂的这幢深灰色法国式小楼。
这,是一篇战城的故事么?这,是一个和平的摇篮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