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的新模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1
第4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专论

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的新模式
吴季松
我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学科综合研究应用于发展”的7国考察时,集中研究了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的模式,和许多外国专家进行了反复的探讨。他们普遍认为,当前,一种国际人才交流的新模式正在形成。
一位瑞典科技官员对我说:“直至本世纪20年代,瑞典还在欧洲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列,然而,到60年代就跃入了世界最先进国家的行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瑞典的国际人才交流是有传统的,但是,本世纪20年代以前,派遣科技人才时走了弯路,派出去就回不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互不相关地派出研究生、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割断了人才流动的自然衔接。结果,研究生回来学非所用,科学家回来缺乏研究经费,技术专家回来无法发展技术,事倍功半。后来,政府认识到其中的问题,考虑到派出人员的系统和流向,形势就起了根本变化。”这番话发人深省,揭示了国际人才交流模式的重要性。
在新技术革命时代,国际人才交流因生产方式的变
化,形成了与以往大不相同 的新模式
纵观历史的发展,一方面,国际人才交流是国际商品交流的发展和继续,即:商品交流→技术交流→知识交流→观念交流→智力交流→人才交流。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才流动的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从小农经济中人才的单一直线流:私塾教育→科举考试→做官成名,发展到近代工业生产的复杂直线流: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经济生产,直至今天新技术革命的循环层流:多种教育?科学研究?经济生产?市场流通?多种教育。
今天,在大部分学科领域中,科学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多种教育(包括常规学校、夜大学、在职培训和函授教育等)到市场流通的通畅自然流动,同时,市场的反馈及时反映到教育之中,引起课程设置、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和学习地点、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和变迁。
成套派出由各类人员组成的“移植系统”,就可能把一整套技
术和管理体系拿回来,不失时机地参加科技成果的“收获”
在50年代以前,从科学研究成果获得到工业产品市场销售的周期很长,在许多情况下要二三十年,有时甚至要几代人才能完成。这个流动十分缓慢,而且往往中途梗阻。因此,当时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市场销售几个方面的人才互不联系,这几方面的国际人才交流也互不衔接。今天,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从科研成果产生到产品市场销售的周期大大缩短,在许多领域内都只经过五六年,甚至短到几个月,完全可能由一个小组的成员完成全过程。这样,从旧观念出发,割裂式地派遣研究生、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做法切断了现代的人才自然循环流;不重视科学管理和市场销售的学习,更使这种交流组织混乱,往往一环脱节,即可使众多英雄无用武之地。
当前,我们花费大量外汇,选拔尖子去国外学习、进修,有时却培养出在国内无法施展、在国外也无力竞争的“人才”。如果我们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形势,针对一些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项目,成套地派出由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生产骨干和销售人员组成的一个“移植系统”,就有可能把一整套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拿回来,在本国土壤上适应改造,开花结果,生产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培养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此外,当前正值世界科学研究史上的一个“收获期”,按新模式全方位地进行国际科技人才交流,才能使我们不失时机地参加收获。当然,按新模式,无论在组织上、派遣上,还是分配上都有相当难度,但这正是在国际竞争中考验与选拔我们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管理人员的机会。只要提高队伍素质,改革派遣体制,对内就能考核派遣的经济效益,实行责任制管理;对外则会改善投资环境,因为投资环境的最大改善,是通过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培养一支按国际惯例工作的队伍。瑞典等国的实践,已经为此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科技人才交流新模式的核心是观念交流,要软硬兼学
国际科技人才交流是国际科技交流的最高形式,因为它能比商品交流和单纯技术交流更直接地进行“软交流”。商品靠技术制造,而技术则靠人的观念掌握和发展。科技人才交流新模式的核心是观念交流,是观念的发展和更新。
一位澳大利亚企业家对我说:“我们与日本、美国都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和技术交流。但是,商品买来了会用旧,技术引进了会落后。它们都是死的,无自身发展。
“只有科学的新观念是活的,能够发展新技术,制造新产品。我们进口了这么多日本商品,丰富了市场,而随商品进口和人才交流以来的‘质量控制’观念却提高了民族的素质。我们引进了这么多美国技术,发展了生产,而随技术引进和人才交流带来的‘放弃寻求最佳值,尽快采用满意值’观念,则更新了我们的思维。”这里的“满意值代替最佳值”,就是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新观念。
其实,在50年代,寻求最佳值的最优化方法也是新观念。然而,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瞬息即变的今天,即使是在某个领域内了解全部新技术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更不用说选出“最佳”了。
所以,达到自己的“满意”,就不失时机地决策,的确是更为科学的观念。
当前世界上的一些管理科学研究成果交流,也是国际人才交流的重要内容。把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的交流作为软交流纳入交流体系,是给人才创造发挥能力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引导人才流向的可靠保证。
国际文化交流包含着民族传统的交流,国际技术贸易交流包含着民族素质的交流,而国际人才交流则包含着思维和观念的交流。在本民族传统和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引入外来的科学观念,发展自己的新观念,是当前世界上科技人才交流模式的新趋势。
我们的开放政策是指导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的总纲领,但是,具体部署还要在实践中摸索研究,从而确定符合世界潮流和我国国情的、独具特色的国际科技人才交流模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