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漫谈随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1
第8版(副刊)
专栏:

漫谈随笔
唐弢
随笔是一种最自由的创作形式。“五四”以后,周氏兄弟相率积极提倡。鲁迅在谈到小品文成就的时候,曾这样说:“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这段话比较概括地说明了随笔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情形。
说到取法英国,周作人最欣赏的是写过《新格拉布街》
(40年代曾以《文苑外史》书名出版过中译本,1986年又用原著名称由叶冬心译成中文)的乔治·吉辛。吉辛的确是一位文体家,周作人多次称道他那本带有自传性的《亨利·赖伊克罗夫特手记》(中文有人译称《草堂随笔》,李霁野曾译出全书,名为《四季译笔》),文章写得漂亮雅致,独具风格,是典型的英国式随笔。鲁迅注意的范围却要大一些,他从日文看到作品和材料,比较推崇查尔斯·兰姆、赖·亨德和威廉·哈兹列德等人,尤其是兰姆的《伊里亚随笔》。他认为随笔的兴盛和新闻事业的发达有关,英国近代大作家中,没有一个不为新闻杂志作文。兴之所至,随意涂鸦。凡是能以这种文体风动一时,名闻天下,甚至压过他的其它作品而为人称道者,大都学殖丰富,才情横溢,对人生现象有着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即使在号称随笔最发达的英国,能够独立成家的,除杰出的哲人法兰西斯·培根外,也不过上述寥寥可数的几位。执笔为文,谈何容易!
在中国,随笔和传统散文相结合,不久便形成各种不同的体式和风格。就后者而言,就有以鲁迅为主的战斗的杂感,以周作人为主的冲淡的小品,其能如鲁迅所说保留一点英国式的“幽默和雍容”的,当推写《剪拂集》时的林语堂、写《春醪集》时的梁遇春,他们的文章里有一种时而放纵恣肆、时而清淡雅驯的兰姆或者吉辛式的自我表现的余韵,在证明着英国式随笔对中国新文学尤其是散文的影响。继林语堂、梁遇春而作这类随笔的人不多,最出色的应推黄裳。不过,倘说英国式随笔的重点在于个人人格的自我表现,那么,黄裳为了发挥所长,已更多地偏向于掌故和文献的论述;至于个人人格,在文字上,我想至少是在文字上,他却有意无意地将其掩藏起来,不使暴露。这一点是颇有异于林语堂和梁遇春的,也是黄裳随笔的一个别具风格的发展。
我觉得还有必要提及另一位值得注意的作家。
在我们中国,真正如鲁迅所说,将文艺和新闻结合起来撰写随笔的,我以为是夏衍。他的五本随笔,几乎都是伴随新闻工作或者说记者生涯而产生的作品。写过这类文章的也许还可以举出黄远庸、邵飘萍、赵超构、徐铸成等几位来,不过他们的新闻倾向似乎要比文艺倾向多一些。夏衍的随笔,虽说涉及政治的不少,甚至超过于所论述的社会现象,但他主要是用艺术家的眼睛去观看的,文章充满了抒情的气息,可以说是《赤都心史》、《新俄国游记》之后不多见之作。正是随笔这种体裁在中国的又一重要的发展。
王友琴同志还很年轻,论阅历和经验,当然不能同上面提到的几位相比。但她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经过一段坎坷的生活,这些都使她具备了写好随笔的条件。而且我还以为:有些事情是无法比,也不必比的。王友琴就是王友琴。就以这本《女博士生校园随想》而言,围绕着妇女问题,上下古今,海阔天空,冬天围炉,夏夜纳凉,仿佛老朋友相对而坐,娓娓清淡。听到精辟处使人不自觉地频频点头,听到幽默处又使人禁不住作会心的微笑,赞叹这位女博士生满腹经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事实也确乎如此。不过,如果你仔细吟味一下,却又不难从微小处听出她的天真和稚气来。这么一看,我以为正是王友琴同志的长处,细腻而又坦率。不然的话,老气横秋,满纸空话,又何必列入“当代大学生丛书”去呢?
(这是作者为王友琴《女博士生校园随想》一书写的序言。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