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争议人物”朱耀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2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分明是强奸幼女的罪犯,有人竟高抬贵手,他上京揭发;检察院干部持枪杀人,领导说是“爱情事件”,他说也要追究玩忽职守的领导。他,是“刚正不阿”?是“老不更事”?还是“不安定因素”?
“争议人物”朱耀华
魏湛 徐来

58岁的朱耀华,是8年前到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检察院要求当上法纪检察员的。他说:“过去好人遭殃,人妖颠倒。现在人民渴望法制,时代需要法制,我向往这项工作并愿献出余生。”
说得好!
1980年初,蚌埠市发生了一起强奸幼女案。犯罪分子的父亲(高级干部)通过“关系”,给当时市委的一位领导写了一封要求“高抬贵手”的信。此信层层批转,犯罪分子仅受到了劳动教养3年的处理。内幕被朱耀华发现了。他立即挺身而出,要为被亵渎的法律正名!正当他准备动手时,接到了市人事局准备调动他工作的通知;同时,该案被别人接手。
半年过去了。朱耀华的工作没调,大概那只是一次“黄牌”警告;案子也依然如故。朱耀华赴省城反映情况。省委领导批示蚌埠市查清此案。调查材料写成,却无领导人在上面签字;此案再度被打入冷宫。朱耀华又提笔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反映。来人了。经调查,此案构成犯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他们一走,有人说此案虽然构成犯罪,但劳动教养也是处理,不必重新搞了。
朱耀华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他的年终奖金被取消了,原准备给他调的一级工资也吹了。
1982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一份报告中,把此案作为一个应从严处理的典型提了出来。犯罪分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从发案到判刑,两年半!
就在犯罪分子被逮捕后的第10天,朱耀华再次接到市人事部门的调令:限3天之内离开检察院!
调令终究没能生效。 

1986年6月7日下午,蚌埠市检察院内骤然响起了枪声。该院经济检察科干部黄晓武枪杀了被他始乱终弃的恋人张美云和经济检察科副科长姚强,而后饮弹自毙。
黄晓武曾对邻居和个体户动辄拳打脚踢,辱骂相加;打完后还问人家服不服,扬言:“不服就铐起来!”他到市检察院后四处宣扬:“检察长是我姨父!”他死后不久,某领导说那是“爱情事件”。朱耀华又一次站了出来,严肃指出:“6·7”事件是检察院领导玩忽职守造成的,必须严加追究!
然而,半年过去了,来蚌埠采访“6·7”事件的记者,无一例外地被以“不宜公开报道”为由“挡驾”;市电台记者冲破层层阻力写出《检察院里的枪声》,有人大为恼火:问问记者为什么总找检察院的麻烦,我也要找他了!朱耀华继续奔走,大声疾呼。终于,《农村青年》杂志以《“不宜公开报道”的报道》为题,披露了“6·7”事件的内幕。一时间,蚌埠市就像一潭死水被投入一块巨石,掀起轩然大波。
朱耀华高兴了。但他知道不:市委主要领导宣称“登到国外去也没有用!”
他知道。但“见风使舵”不是朱耀华的性格。不久前,他利用休假,又一次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1986年11月,一位老实巴交的中年农民来找朱耀华。朱耀华知道他。1985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晚上和大年三十上午,在蚌埠市郊区区委书记的指令下,这位农民的房屋被人非法侵占,家人被打伤,家具被扔出,有的被砸坏。他的妻子跪在院里向苍天呼救。
朱耀华经要求接手了此案。调查结果,这是一起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事件,那个区委书记应负主要责任。朱耀华所在的法纪检察科写了调查报告向上汇报。有人又要调动他。院里派人到省检察院去请示,作为原始办案人的朱耀华竟被撇在一边。朱耀华两次打电报到省检察院,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1987年11月17日,省检察院就此案向蚌埠市检察院作了批复:区委书记在此案中的行为是一种非法侵入他人住宅行为,虽不构成犯罪,但应建议给予党政纪律处分;区政府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向受害人及其家属赔礼道歉,退还非法侵占的房屋,赔偿因强行搬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朱耀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是已经过了将近两年的这场“马拉松”官司仍没有收尾。那位农民说,被侵占的房子没退,经济损失没赔,那个区委书记也没受到任何处理。真不知朱耀华是用什么样的道理,使这位来时一腔悲愤的中年汉子满怀希望离去的。看来,不见分晓,朱耀华不会罢手。

八年来,朱耀华三次进京,15次赴省;寄出各种信件470余封,写了38万字的材料。所有这些,包括打印、复写材料,打电报、长途电话,都是自掏腰包。别人找他反映情况、告状,他还慷慨解囊。每当他为一个案件得不到公正解决而坐下来奋笔疾书或重温国家法律及党的政策时,他的老伴都要为他分担巨大的压力。她知道,他又要去奔走呼号了!
然而,评先进却没有“争议人物”的份。去年全院评“红旗”,请听听法纪科的评选“录音”:
“我们这里没有‘红旗’。”
“有‘红旗’,就在眼前。”
“有‘红旗’,但评不出来。”
“就是评出来,上面也通不过。”
是啊,虽然朱耀华得罪的是极少数人,但多是有权有势的人。“蚌埠市的不安定因素”、“唯恐天下不乱”等帽子接连扣在朱耀华的头上;有人甚至诬蔑他是“神经病”。因此,有人说他“老不更事”。但是,更多的人说,不顾情面、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是朱耀华身上最为突出的优点;在当前,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并不多,因此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老朱,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需要你!
(原载法制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