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世界大串联》〔报告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新作

《世界大串联》
〔报告文学〕
作者 胡平 张胜友 载《当代》
一九八八年第一期
八十年代的中国,继二十多年前曾经撼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红卫兵大串联后,又掀起了一场“世界大串联”——出国留学热。作品记述了已经参加或将要参加这一“世界大串联”的人们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
一位青年作曲家历尽生活的磨难后,于“文革”后终于脱颖而出,并蜚声海内外。但在中国,人们往往承认权势、地位,却不承认天才。尽管他留恋脚下赋予他音乐灵感的国土,留恋新婚的妻子,但为了事业的进步,他终于加入了出国留学的大军。
三十七岁的女科研人员吴采采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工作也顺心。但她收入微薄,靠着母亲的资助维持四口之家的生计。为了事业,也为了生活,她决定留学。她表示学成一定回到第三世界报效祖国,绝不在第一世界当三等公民。
一位事业正处于顶峰的青年记者,却由于“生活作风”问题,被迫递上了辞职书和退党书,并不得不远走高飞,到大洋彼岸从新开创自己的路。
一件件事实、一串串数字表明,“世界大串联”的参加者中,不乏各行各业优秀专业人才,他们如候鸟般地飞去,并吸引了更多的人跃跃欲试。本来就不尽如人意的中国人口质量,正经历着范围不小的“水土流失”。
作者认为,当改革的飓风越来越猛烈地撼动每一个中国人的窗棂;当祖国消除了还不时存在的内耗,多了一些温暖与恬静,多了一些宽容与理解之后,她终将召唤起普天下所有的炎黄子孙;一代海外青年学子,终会像他们的前辈——老一辈留学生那样,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的新的桥梁。
(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