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五百农户“闹”宣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3
第2版(经济)
专栏:

五百农户“闹”宣威
新华社记者 王毅 高晓虎
过去口粮“土豆当家”的云南省宣威县,如今大米成了多半人的日常主食。也许你不信,这么大的一个变化,功劳倒是要首推那500多粮食运销户……
土豆难出大米难进
宣威位于乌蒙山南部,是个多民族杂居的高寒山区,盛产土豆。解放后30多年里,不光农民的口粮80%还是土豆等粗粮,连城里吃商品粮的每月也有30%的粗粮。
包产到户以后,土豆更多了,全县每年出产5亿多公斤,运销不出去,除了人吃喂猪,只好堆在家里压楼板。全县每年干瘪变质的土豆达4700多万公斤。
土豆像石头般地不值钱,米却金子般地珍贵。由于水利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县104万亩耕地中,只有10%能种水稻,自产大米不够全县吃两个月。许多农家姑娘嫁人要奔产米区,逢年过节背袋大米回娘家“露露脸”。农民只能在生病、结婚、过节或生孩子时,才能吃上一碗大米饭。怪不得有人发牢骚:“宣威活一世,不如出外逛一日。”
如今吃米不见糠
落水区有个农民叫高永祺,貌不惊人,心眼活络,过去跑过点小买卖。看到家乡每公斤不过6分钱的土豆,在城里值3角多钱,他想干,又怕村里说三道四,心里跑开了马。1981年10月,他得知广西玉林地区要土豆,心一横,“下水”了,躲着乡亲,东一筐、西一袋地收购了30吨土豆运去,换回大米售给乡亲。第二年,他外运土豆1000多吨,运回大米10多万公斤。第三年,没等他出门,外地好几个粮食局长找上门来了,玉林地区还给他奖金1500元。这一下炸窝了!全区先后有150多户农民抹下脸皮跟着他“下水”,当年外销土豆2000多万公斤,运回大米近500万公斤。几乎无米可产的落水区7000多户农民,吃上了雪白的大米。一位胡子花白的老汉捧起米流着泪说:“做梦也没想到!”
以后“雪球”越滚越大,到1987年底,全县粮食运销户“滚”到500多户。“腿长”的跑全国,路窄的跑省内;收购土豆要钱付钱,要米给米,收购网络不仅遍及全县,而且扩展到云、贵两省7个县。长期封闭落后的宣威县,成了方圆百里内最大的土豆聚散地。
土豆上市季节,运销户们饿了扒口冷饭,困了倒在土豆堆上,没黑没白地忙。从1984年到1987年,他们千担万袋,万辛千苦,把2亿多公斤土豆销往全国40多个城市,又把1.4亿公斤大米运回宣威。目前,全县1/3的农民常年吃米,1/3的半年有米,最差的每年也有4个月天天吃米。
国营粮店的生意也活了
粮食市场闹活了,国营粮食部门不甘落后。1984年,他们破天荒从外省组织了近90万公斤大米投放市场。1985年底,国营粮店大米脱销,上级一时也无米可调。他们干脆向粮食运销户购进大米650万公斤。近两年他们又组织了一大批大米运进宣威,不仅稳定了市场粮价,还盈利160万元。从1984年起,全县城镇人的口粮本上也不再搭粗粮。
粮食运销户的生意越做越大,与之配套的私人运输业也日益活跃。全县私人拥有汽车216辆,各型拖拉机1200多辆,又把“国”字牌的运输部门“逼上梁山”。为了争夺货源和顾客,他们加班加点,多拉快跑,每天发车从原来的20多趟次猛增到40多趟次。
“背箩大军”背出了繁荣
宣威县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一年的农活60个工日就能干完。在500粮食运销户的带动下,更多的农民进入了流通领域。他们有的为运销大户收购土豆,下乡卖米;有的长途贩运火腿、肉食禽蛋等土特产品;有的专营药品、蔬菜瓜果等本地短缺物品……他们大都起步晚,本钱小,背只背箩走乡串寨,当地群众称为“背箩大军”,全县约有8700多户。
每天清晨,无论寒风刺骨还是细雨蒙蒙,天还黑着,他们就背着空箩下乡采购。第二天一大清早,又登上发往昆明、曲靖等城市的班车去卖货。回来时,顺便捎回本地短缺的商品。县城所在地榕城镇,过去7天才赶一次街,现在天天赶街。大米、蔬菜、服装、百货摊……像长蛇摆开。
据县工商局统计,从1985年以来,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每年都在4200万元以上,比1984年以前翻了一番以上。
流通畅,生产兴。宣威县从1979年就开始推广土豆、玉米条带间套轮作制,可始终“推而不广”。土豆大量外销,价格从每公斤6分涨到2角,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条带间套轮作制、薄膜育秧、地膜覆盖等农业生产新技术迅速在农村广泛推广。从1984年以来,全县粮食产量年平均在3.3亿公斤以上(2.5公斤土豆折合1公斤粮食),比1983年以前增产30%。土豆和玉米除了外销,大都喂猪。全县从1984年以来,年出栏生猪平均30万头以上。县委书记萧本仁感慨地对记者说:“背箩大军背来了宣威的繁荣。”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