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对生产技术研究的忧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3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科技与经济“温差现象”讨论

对生产技术研究的忧虑
新产品样品并不等于商品。要把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工程技术是重要一环。忽视这一环节,“两张皮”的现象就不可能解决
本报记者 蒋涵箴
日本专门从事生产技术研究的研究员森谷正规在华广泛考察后认为,中国有两个方面使他感到意外:一是产品的开发能力之高,二是生产技术基础部分水平之低。
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在中国科协最近召开的“科技进步与经济振兴”座谈会上,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我国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表示忧虑。
会上提供的一个资料,分析了美国工业范围内各研究阶段所投入的人力和资金之比:如以基础研究为1,则应用研究为5,产品开发为20,生产技术开发为300。这一数字表明对生产技术开发所要花出的代价。
天津市经委副主任武玖玲介绍说,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阶段,主要是研究用什么原理、配方结构使样品的性能达到预定技术标准。它们一般在实验室严格受控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不研究样品如何制造,也不顾及成本高低。而生产技术研究所要研究的,正是如何制造大批量的产品。它既要保证产品质量,又要便于加工,保证安全,减少材料、能源消耗以降低成本;对环境条件、加工精度要求不能过高,以适应大生产中环境参数的变化。如果批量生产产品合格率很低,制造成本高,企业没有利润可得,或生产受外界环境影响经常波动,这样的产品性能再好也是无法投入生产的。
因此,新产品样品试制成功,并不等于可以轻而易举地生产出商品。科技工作者坦率地说,研究机构由于本身研制条件限制,提供的技术往往是不完善的,缺少生产工艺试验和必要的工程设计,企业不能直接用于生产。来自厂矿的同志对样品不能转化成产品感触更深。上海宝钢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黄锦发举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例子:炼钢的钢水采取连续铸钢来代替锭模浇铸,经济效益高,可降低成本。我国于60年代初期已经试验成大型连铸机以代替立式连铸机,在当时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20多年过去了,我国钢水连铸还不到30%,而日本则几乎达到100%,处于世界第一位。
黄工程师不无痛心地说:因为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沉醉于核心技术的突破,结果大大落在别人后面。要把科技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工程技术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忽略这个环节,科技成果和经济建设永远是“两张皮”。
与会者提出,生产技术的开发本应与产品开发受到同等的重视。但是,多年来主管部门只抓新产品试制计划,而生产技术开发却长期处于自流状态。全国至今未形成我国自己的生产技术开发系统。各工业部属科研所大多是行业产品开发中心,而行业生产技术开发中心数量很少;省、市、厅局所属科研所基本上都是产品开发研究所;大中型企业内部重产品、轻工艺的积习较深。这样,在新产品和科研成果转入生产时,研究所、企业都没有机构和人员从事生产技术开发工作,造成一些科研项目在转化生产的过程中步履艰难,中途夭折。
山西省经委主任马家骏说:一项科研成果要形成生产力决非易事,需要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往往要花十年八年的时间,这需要领导部门具有坚定的信心,并给予资金、物质等方面的支持。
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近年来,我国花了大量外汇引进国外的生产技术设备。其实,其中有许多设备只要在生产技术上突破一下,完全可以自己制造。一位科技工作者说,我国每年要引进15亿美元的仪表仪器,而这些器件的制造原理我国都掌握,也有大量的人才,但是研究所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科研经费,这样就必须年年进口。如果我们每年能把15亿美元的其中一部分拿来支持这方面的科研,我相信今后不必用如此巨大的外汇去进口仪器仪表。
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张开逊以科学家的眼光告诫人们:技术的可移植性与科学的可移植性并不一样。牛顿定律是英国人发现的,它可以移植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但英国的一种加工工艺技术,即使我们全套都引进来,在实践中也不一定能行得通,因为它所用的原材料、它的气象条件、振动条件、加工手段就是有再多的外汇也引不进来。任何转移过来的技术不能照搬,都要修改。要变引进技术为自有技术。对引进技术如果不能翻版创新,就技术而言,我们所得到的,充其量不过是外国企业一个普通工人的操作技术!
与会者提请各级领导正视这一问题:我们在安于引进生产线的使用时,停止了本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而我们的对手却在原有的水平上继续前进。如果现在仍然不抓自己的生产技术开发,势必几年后还得花昂贵的代价在国外引进下一代的生产技术。我们是否要长期靠买外国的生产技术过日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