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老北京”的心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3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寄语两会

“老北京”的心愿
北京,正喜气洋洋地迎接两会的召开。
北京市的普通居民,对两会有什么希望?他们关心什么,议论什么?3月21日上午,记者冒着小雨蹬车沿途走访了几个胡同。
“居民们还是欢心鼓舞的。”在一栋楼房的地下室,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接待了我。他叫刘亚光,是位离休干部。“据我了解,居民们对当前的生活基本是满意的,对改革开放寄予希望。但对物价有看法,特别是副食品。例如,由于政策上的原因,农民养猪没有积极性,引起一时性的猪肉紧张,这可以理解。如果一直紧张下去,就令人担忧了。希望两会关注市场。”
退休工人王淑清在一旁插话说:“我1951年开始做工,1985年退休,工资只60多元。平时我们凑一堆议论,大伙感到吃亏了。辛辛苦苦几十年,我还是生产骨干,遇到‘文革’工资一直未动,退休了才这点钱,物价又这么贵。听说明年房租上涨,还不知咋办?”
离开关东店北街居委会,我到了一个叫李韵华的居民家。她是童装厂的一名厂外工,在家绣花。她得知我的来意,高兴地说:“我想大会要议论改革开放,这对国家的发展有好处,我打心眼里拥护。”作为主妇,这位大妈说:“要问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是工资长得慢,物价上得快。过去鱼肉提价,一般居民可以少吃一点,多买些蔬菜。现在不行了。就说香菜,一斤还要两元五。我知道国家财力有限,工资提高不了,总要有点办法。”
向军南里一巷是个低矮的平房区,这里拥挤不堪。住这儿的王大妈退休多年了,她一边端着凳子让坐,一边对我说:“我解放初进3501厂就住这一间半,现在老少三代,孙子上二年级了,还住这18平方米,女儿常为房子闹意见。”王大妈告诉我,这个巷子8户人家,95%是这样的情况。老人说着说着,气上心头:“谁来管我们……”
这些普通的居民对两会虽然没有直接发表什么,但是他们所反映的意见和要求,他们的承受能力,在两会商定国家大事时,是否值得注意呢? 
本报记者 颜世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