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北回归线上的哈尼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3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北回归线上的哈尼人
本报记者 向兵
密林苍苍,云海茫茫。汽车在“急弯”、“急弯”、“连续拐弯”路牌的警示下,凭临一线红河,小心翼翼地盘桓在哀牢山上。翻过山顶,钻出云雾缭绕的丛林,一个十来间茅舍组成的寨子出现在眼前。寨子里人头攒动,市声嘈嘈。在上百里但闻鸟语不见人烟的山路上颠簸了半天的我们,耐不住寂寞,走下车来。寨子的路两旁架满蓬蓬香蕉,堆着袋袋木薯片。我问一个城里人打扮的姑娘是从哪里来的,她告诉我,她是从个旧市来这儿收购香蕉的个体户。“这几年,这里的农民都种香蕉,才能卖四毛钱一公斤。”这时我发现,对面山上的林莽中,有一方方绿油油的香蕉地,还有一片片茂盛的橡胶林。
这儿是云南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时候北方正是隆冬时节,而此刻我们在这里身上的一件薄毛衣似乎也显得多余了。红河州跨骑在北回归线两侧。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天气浑如三月里,花枝不断四时春”。丰沛的雨量,充足的阳光把这个亚热带地区造就成了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生长的天然乐园。然而,直到70年代末,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橡胶、香蕉、菠萝、茶叶等,还寥若晨星。大片肥沃的山岭惩罚了“以粮为纲”,只能年复一年地生长着野草杂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只好年复一年地喘息在贫困的阴影中。
提起当年的日子,元阳县黄草岭村的马普河直叹气。那时他一家4口人一年到头只有600多斤谷子,80来元钱。一天只能煮一杯米糊住孩子的口,大人大半年时间靠木薯、野山果填肚子。要吃盐、辣子,只好把家里的老母鸡偷偷抱到街上卖几元钱。这个脸上过早布满皱纹的中年哈尼汉子,指着妻子脚上的中跟皮鞋告诉记者,“全家人前两年才第一次穿上鞋。”5年前马普河在县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开出5亩荒山,种上菠萝,这几年每年能收入三四千元。这个现在赶一次街就要买上十来斤肉的哈尼山民,得知同行的李晓义同志是州上管广播电视的局长时,他请求李局长早点在黄草岭上建电视接收站,如果州上差钱,村里的人愿意拿出来。
哈尼族人大多居住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区,历史上没有种香蕉的习惯。然而当我们的汽车行驶在低山河谷地带时,看见莽莽丛林边时有三五茅草窝棚出现,下车一问,住在里面的却多是家在山上的哈尼人。他们勇敢地从祖祖辈辈对低山“瘴气”的畏惧中走了出来,来到山下,筑起窝棚、开垦荒地、播下致富的希望。在濒临中越边境的金水河谷一窝棚里,金平县的普自米告诉记者,他1981年便从60里外的永平乡来到这里,种下上百亩香蕉,1984年仅这一项的收入就有1.4万元。去年他又种下了42亩橡胶。他告诉记者,附近这样的临时窝棚有100多个。
开垦荒山,大面积栽种亚热带经济植物,变自然优势为经济优势,是记者所到的哈尼人聚居的金平县、元阳县、绿春县共同的脱贫致富之路。东南部与越南接壤的绿春县,是三县中底子最差的县份。县长李先犹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到去年底,全县种植的橡胶、草果已是1978年的7倍和18倍,虫胶产量达到12倍。1987年人均收入145元,尽管这仍在150元的贫困线以下,但和1978年的49元相比,已翻了近两番。这个60年代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的哈尼族大学生,对哈尼山乡的未来充满挚爱,也充满信心。他告诉我,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县政府规定开一亩种植经济作物的荒地,必须造一亩封山林。他沉稳地对记者说,这样,他们就可以大胆地抓住橡胶、虫胶这些不愁市场的拳头产品不放,绿春县人民就能很快摆脱贫困,站在山区经济腾飞的另一起跑线上了。
经济作物发展起来了,给地方经济以后劲的工业、乡镇企业,也破天荒地在哈尼山乡出现了。元阳县1982年投产的罐头厂,年加工菠萝等水果3000吨,一半出口东欧、东南亚,一年能为地方财政增加30万元收入。绿春县牛洪乡1986年和外贸部门联营,办起茶叶加工厂,1987年产值达230万元,这年2月,全厂50个从未出过乡的哈尼族农民,集体到西双版纳、石林、昆明等地去旅游,大开了眼界。
在哈尼山乡如今能到千里之外的省城走走的,并非唯有牛洪乡人。元阳县堕碑乡刚满20岁的哈尼丫头杨秀华已去过省城多少回了。她父亲杨克沙几年前就成了运销香蕉、木薯片的专业户,她经常要去个旧、昆明收钱,联系购销的。像杨克沙这样“不安分”的农民,近些年在哈尼山乡正一天天多起来。在红河州的公路沿线上,记者不时看到山上下来的哈尼人搭起的收购香蕉、木薯、菠萝的窝棚从车窗外闪过。元阳县哈播村一个村子里就有40多台手扶拖拉机在跑运销。
开放、搞活的政策使成千上万的哈尼人投入商品生产的时代大潮,他们一天天富足起来,一天天聪明起来。当然,这其中难免也有一两声叹息。金平县的种植专业户陈有亮就向记者诉苦道,1985年收香蕉时,个旧市一个叫苏翔的人从他那里分文未交就运走了一卡车香蕉,哈尼山民轻于相信他人的忠厚秉性,使得他至今未收回4000元香蕉钱,而陷入了濒于破产的窘境。在同情之余,记者以为不妨把陈有亮的遭遇看作是初次弄潮必然会碰到的呛水。而只要敢于投身大潮,击浪中流,哈尼人民世世代代盼望的美好生活之岸,就不会远了。(附图片)
图为哈尼族姑娘正在采摘香蕉。 潘小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