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古树新蕊——婺剧《白蛇前传》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3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古树新蕊
——婺剧《白蛇前传》的启示
黄宗江
余帝炎黄之苗裔兮,自襁褓以来就成了中国戏曲的一名忠实钟情观众,朦胧中也许白蛇就是我初恋的最人道主义、最美的女性了。日月如梭,看过了多少年多少场的白蛇传。“浙东何止山川美,又有新声说婺州。”(田汉1962年句)最近,来自古婺州——金华的浙江省婺剧团携《白蛇前传》等入京演出,又勾起了我对初恋“情人”的思念之情。
我的确看过记不清多少次白蛇传了,怀旧不已。“猛回首避雨处风景依然!”“断桥”中梅兰芳和他的伴侣相扶退场,“祭塔”中尚小云泣诉响遏云霄,“游湖”中荀慧生含情一如春雨……赵燕侠、关肃霜、杜近芳、刘秀荣……程继先、俞振飞饰许仙在白堤上奔逃的漂亮的滑跃……我还看过、听过常香玉在朝鲜战地的土台上,其钢喉与飞机大炮齐鸣,其柔情又似无尽江水;其伙伴小生赵义庭在惊吓中一个高高跃起再跌落的坐子,落个满堂采。还有多采的一次又一次的川剧……我甚至记得1958年“大跃进”时,和禹县县委书记一同从窗口跃进剧场,争观他们禹县的名角李金波演出的河南曲剧“断桥”。一出场,李金波口衔着甩发中的一小缕青丝,亮相,过门,开口,那一缕鬓发自唇间跃离,就像是难言的衔恨。我不禁为之倾倒,多年来老想写一短文,题为《一招一式》。俱往矣!这么多位大师的招招式式都像是雷峰塔的瓦砾无存了吗?我就是背着如此沉重的历史的传统的包袱,再次进入剧场,一观《白蛇前传》,一聆“婺州新声”。
大幕启,那白蛇不是在下山,或在游湖,或在收服小青,而是被锁于西天一角的擎天柱上,被两条半空悬下的粗大铁链捆绑,导表演设计了一系列“绕链”、“蹬链”、“扯链”、
“断链”等成套的既源于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的程式动作,给予了观众开场即新的感受。白蛇终于挣脱枷锁,于是“下凡”、“游湖”、“结亲”直到端阳“惊变”。这一惊变,即白娘被许仙劝饮雄黄酒,酒后难持,变转蛇形,许仙惊倒昏厥。幼时观剧,帐中出现白蟒,后来海派舞台变本加厉,那白蟒双目还要加电灯泡,口吐红信,这当然是恶俗有损舞台形象的。解放后的演出就点到为止,什么也不出现了,当然是可以称许的“舞台净化”,但观众如我,每当童年情趣难见,总觉得这回避里又缺了点什么。这次演出的“惊变”却在舞台技艺上也产生了一种“惊变”:白娘骤醉,外披轻纱抖脱,内着白亮紧身衣,显现了水蛇似的人体美,用舞姿表现了蛇形变幻,仍以戏曲程式为主,却揉进了芭蕾乃至现代舞的因素,妖娆万分,足使许仙吓倒,观众倾倒。“惊变”后“盗草”、“水斗”乃至“断桥”,小青追杀许仙,许仙一系列的滑跌,大见功夫,更见人物与意境,前面提到过的前辈许仙们也会叹为青出于蓝矣。直到小青追上许仙,突然一跃而起,以双腿缠住许仙腰身,如风旋转,既惊且险亦美,又是一绝。接下来就是所有剧种“断桥”中都有的小青追杀,许仙逃躲,白娘卫护的三个人物的大动中突出大静的定格造型(见左图:张建敏饰白素贞,陈美兰饰小青,周志清饰许仙),婺剧于此又在固有的程式动作中做了千姿百态的创新设计,在戏曲程式中更进一步揉进了现代舞蹈与雕塑艺术。我不是说这些年轻美丽的演员在功力上已超越前贤,而是由于整个演出所追求的综合美,乃美不胜收也。
剧场艺术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融“唱念做打”于一炉的中国戏曲可说是世界艺林中独有的一种“歌舞诗剧”。剧种的定性或定姓,旨在于分辨其程式之异同。诉诸视觉的“做打”即舞蹈,似乎比“唱念”即诉诸听觉的音乐,更是难破难立。此剧在舞蹈程式上大有突破,在音乐程式上虽也有所建树,但相比之下却仍嫌破立不足。婺剧是个多声腔剧种,此剧属唯簧。我想,在姓婺的顶盖下,能否再吸收本剧种所拥有的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时调而成为一种新歌剧。我进一步幻想,剧之有姓如人之有姓,但经过种种爱情婚姻,姓氏亦难稳定。在音乐上,戏曲是否有待于突破自古以来的两大“曲牌联套体”与“板式变化体”而形成每一剧均可另行作曲的新戏曲呢?或为狂想妄言。
总之,《白蛇前传》给我的启发在于:承认程式、批判程式、继承程式、创造程式、发展程式,把“程式”二字直易做“传统”也是可以的。婺剧的实践能否对我们的文化振兴中或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传统的争论有所启发呢?我佩服浙江婺剧团努力于追求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当代观众,以求代代相传。
正是:危机中但见一线生机,细胞分裂,便生机无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