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白云遐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4
第8版(副刊)
专栏:

白云遐思
高扬
乘道格拉斯飞机从罗马飞向意大利南部的雷焦·卡拉布里亚。飞机在地中海云层上翱翔,俯视棉絮般成团成片飘浮着的白云,引起了我的诗情和遐想。我国古诗人在地上望白云、看白云,抒发出各种感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说山中的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如此等等。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古诗,读之既久,也唤起过诗情,但虽然粗通格律而未谙古韵,不敢写诗。“一二九”运动时,在北京读书,写了一首叙述“九·一八”事变前后个人经历的古风体诗,是给自己看的,记着这首诗的日记本,不久被宪兵抄走了。1945年秋下太行山,归沦陷14年的东北故乡,驰马平原,诗兴勃发,马上炼句未成而罢。1960年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贵阳工厂锻炼,感慨殊深,写了两三首短诗,其中留别汽车制造厂同仁诗,曾被化工部造反派抄走追查过,该厂领导同志推说不懂诗,记不得那些辞了。1966年春,偶练毛笔字,写了杜甫《咏怀古迹》中“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那首七律,顺手放到办公桌抽屉里,7月被造反群众抄出来,有一位青年说我作的这诗发泄对党的不满,思想反动,写了大字报,逐句做了注释。不知什么人指出那是杜甫诗,我才免被诗祸。文革中写过几首语涉怨诽的诗,又因未查韵书,恐有乖诗法,始终不曾示人。1977年冬重新参加领导工作,拨乱反正,栖栖惶惶,想偷闲读诗而不可得,更谈不到写诗。我想此时的望白云而兴感,该算是故态复萌吧?然而空中景象多变,诗情也转瞬即逝了。我忽然明白,伤离吊往,叹老悯悲的诗,我不愿作,而忧愤深广的诗又须历经困厄,俯仰今古,才能作得出。杜甫、陆游的身世,使他们“凌云健笔意纵横”;屈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所以《离骚》才成为千古绝唱;而白居易晚年居洛阳,耽于闲适,所作就没有其讽喻诗那样为人传颂了。我虽然有幸游览了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古罗马,结识了这里具有罗马精神的现代革命党人,但对比之下,东望云天,却欣然于祖国人民的奋起和即将“飞龙在天”,睥睨环球。回顾平生,心境趋于沉静,而没有了激情也就没有真正的诗,这乃是理所当然的。思绪萦绕,不觉眼中碧水青山,飞机已经到西西里附近的上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