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在大会开幕的历史时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5
第3版(要闻)
专栏:两会特写

在大会开幕的历史时刻
本报记者 凌志军
当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拉开帷幕的时候,我们处在怎样的形势中?中国改革的大船驶向何方?
中国今日的经济形势已与5年前不大相同。新体制,旧体制。新观念,旧观念。摩擦,撞击。改革由势如破竹的阶段进入相持阶段。前进中穿插着后退,成功中伴随着困扰,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在最高领导层,在地方政府,在经济理论界,在普通的国民中,我们已听到对于形势的诸多议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87年统计公报中透出的一些趋向是近几年来首次出现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中,伴随着经济效益的相应提高;农村乡镇企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国家工业结构中的“长腿”开始缩短,“短腿”正在伸长;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而进口势头终被抑制,使全年进出口贸易逆差比上年缩小70%……我们无疑正在相当多的领域里向既定的改革目标接近。
然而农业的增长明显趋缓,粮食虽经多方努力仍未达到三年前的历史最高水平,农副产品供应全面趋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出现放慢的趋势;需求膨胀和供给紧缺的紧张状态仍无松动迹象;而最让老百姓不满的是物价的上涨和部分票证的恢复……我们无疑正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
中国的改革会不会搁浅,能不能坚持下去,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热点。
国民的情绪又如何?
1988年春节期间,首都的一项民意测验作出了明确的答复:94%的人认为应坚持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在200名知名人士中,有147人确认1988年的政治形势将好于1987年。
“解决物价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说:“那就是继续改革和加快改革。”
与此同时,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中也在考虑着同样的问题。
1987年12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前任总理赵紫阳和他的继任者李鹏代总理在交接国务院工作时有一段对话:
“务必不要使改革停顿下来。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要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把改革推向前进!”
这是改革的领导者传递给国民的重大信号。改革必须加快!舍此别无出路。
在上海,人们正寻找重振经济的新起点;在福建,人们思考着发展为何没广东快;内蒙古不甘沉睡;湖北决心放胆干……
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从南方到北方,到处是加快改革的呼唤和部署。这一切,都反映了党的十三大以后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新气象。
沿海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提出,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中国在战略决策上第一次把自己融入国际经济的循环中。
在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1958年的“土跃进”和1978年的“洋跃进”是令人难忘的。我们曾试图关着国门搞自给自足,又曾试图仅靠打开一点国门搞自给自足。那是两段悲壮的插曲,陈旧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使一切“伟大的战略”都归于失败。
自9年前开始的开放政策是一个历史的转变,但它开初仍难免有着旧思想的痕迹,即只考虑“洋为中用”。唐山陡河电站的日本汽轮发电机,湖南洞庭氮肥厂的荷兰装置,上海的桑塔那轿车技术……这一切引进是为了满足国内的生产和需求,以至最终实现“国产化”。中国以世界1/5的人口历9年奋斗,而今仍只占有世界出口贸易中大约1%的份额,开放战略的不彻底与不完善当是其中一个重大的制约因素。
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大进大出”:引进为了生产,生产为了出口。顺德县裕华电风扇厂进口塑料而出口电扇;常州林业机械厂进口技术设备而出口整机;大连杨树房服装厂进口布料而出口成衣。沿海工业区可以用自己的工业品去换取国外的农产品。很显然,从此中国的开放将不只意味着引进来,而且意味着打出去。它也在更深的层次上催化着国内的变革。
现在,当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的时候,摆在2970名人民代表面前的是一个个重要的议案: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审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草案)》;审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草案)》;审议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这每一项议案都是过去9年改革的产物,都凝聚着10亿国民对继续改革的热情、忧思和希望。
——包括11万家企业和180万雇工的私营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一个重大经济现象,却因没有法律地位,始终处在“名分”的困扰中,大户们正在左顾右盼,更多的人则把这看作改革开放程度的“晴雨表”。
——土地制度经“大包干”的变革,已使我国经济产生飞跃。但土地短期承包并且缺少合理流动的机制,又制约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在呼唤:为什么我不能更自由地与更喜爱我的人结成更紧密的关系!
——城市改革的中心是搞活企业,搞活企业必须有法律保证,以“三分”(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为精髓的改革成果,正期待着法律的确认。
——外国人盯着中国的庞大市场,又担心“气候”多变。面对中国的开放,世界在问,什么时候中国能有一个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稳定的投资环境?
经济基础的变革对上层建筑发出巨大的冲击波。通过这次大会,中国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中国这只“龙舟”将更快地驶进世界经济的海洋。
这,就是10亿国民对大会的期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