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读文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6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读文随记
马识途
包川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创作道路,曾经作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试验,现在似乎在这组小说《外省人物风情》(《中国作家》1987年第6期)中开始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形式,且似乎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果能循此较有独特风格的路子走下去,不断深化,不致走样的话,也许真的会“发现自己”。
一个作家发现自己,形成独特的风格,实在不易,有的几十年,有的一生,也没有做到。有时一条路走下去,走着走着便走歪了,味道不对了。要像老作家沙汀那样,一篇两篇、五篇十篇,短篇长篇,都始终保持自己的风格,随便放在哪里,读起来总看出“这是沙汀”,那就好了。
这恐怕还要作很大的努力,而且还要走着瞧。
我看就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有门儿。
小说中我都看到沙汀文风的影子。当然又有所不同。不要叫人看出这种影子才好。
我主张四川的作家应在作品中多保持四川人固有的幽默感,这正如麻辣一样,是“川味”。你要保持和发展幽默感。但要更含蓄,少做作,勿卖弄,千万不要刻意追求地制造笑料。四川有个刚去世的川剧名丑周企何,他的表演十分幽默而自然,真是炉火纯青,绝看不出他在故意制造笑料,好像摆在面前的生活本来就是那样的,不过是从周企何的表演中才发现罢了。所以文艺界很多人如巴金、阳翰笙等都十分推崇他的表演。他自己在《谈艺录》中说:“人物不能同,同则无个性;表演不能过,过则不含蓄;语言不能俗,俗则不典雅;手法不能乱,乱则无主次。”这就是他的“法”,值得作家们参考。
幽默是人们用生活之蜜或苦水酿制而成的,你不过是去提炼出来。人间只要有生活,无处不幽默,幽默只有那些对人生作更深层次观照的人,才能领悟。要写出来或表现出来,就更难了。要从生活中自然流露出来。我是主张“幽默而不滑稽,讽刺而不漫骂”的。但很难。要对生活有极大的热情,而又对人生有极冷峻的思考。心里要极热,脑子要极冷;酝酿时要不能自已,汪洋恣肆;下笔时要十分简练,惜墨如金。蜜是你酿制的,味道要别人去尝出来(当然,有的人一直尝不出来,这也没有什么关系)。
我这么想,这么追求,但一直做不到。难!
有些幽默大师的笔我真羡慕,那么轻易写来,却又那么韵味深长。
有人说,沙汀的小说读起来晦涩,也许是,你仔细咀嚼,慢慢品评,才能得出味道来。他太抠字眼了,但却好。
包川的小说或者有人以为太“隐”,要求说得更明白一些,那样并不好,会改变你的味道。就这么搞下去看看,只要不太涩,叫人难以下口就行。
文字上作家似乎想尽量简朴一些。中国的许多文言词汇用得好可以增色。但不要叫人看来在“掉书袋”,以至叫人闻到是故作“酸味”。
(现在有几位作家在追求这种满篇文言词汇,似乎用字极省,卖弄书卷气,但我闻到“酸味”。)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口语,形象而幽默,最好,你在作品中颇采掇了一些,好,应该保持,别去学别人的时髦。
总而言之,作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而且不要故意去追求什么风格,水到渠自成,也可能水到渠不成,概不由人的。个人风格不是去模仿,硬做,有意而为,便能成功的。重要的是锲而不舍,妙法天成,勉强不得的。“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身体力行,穷思顿悟,卓然成家,这些绘画理论,对一个作家也许仍有用处。《文心雕龙》(范文澜注本较好),历代一些好《诗话》都值得读一读。对于作家风格的形成,也许有不期而然的顿悟作用。
我还希望,我说的,别人说的,作家都可以听,都不全听,或者根本不听。“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靠自己的脚才能登上高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