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各抒己见议论风生气氛活跃 围绕开放改革物价上涨农业生产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8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各抒己见议论风生气氛活跃
围绕开放改革物价上涨农业生产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李鹏代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刚揭开序幕,便进入由浅及深的实质性讨论。从本社大会报道组派出的15名记者到各代表团旁听后反馈的信息看出:开放与改革、物价上涨、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等当前公众注视的热点,也是代表们议论最多的话题。
希望改革的步子再快一点
受惠于改革的广东代表,对改革、开放的体会也最深。珠海市长梁广大称过去的5年“是真改革的5年”。广东一心一意搞改革,80%至90%的商品靠市场调节,而且越放越开,由价格到劳动人事制度、基建、交通等等,整个社会因此“活”了起来。如今万商云集,去年广东出口创汇达50亿美元。
改革也贯穿在中国的首都。即使有周折,仍然要以改革予以疏导。陈希同代表举例为证说,前年上半年北京市工业陷入困境,出现了负增长,通过承包,下半年生产“突”了上去。这位市长由此品出个中滋味:生产力的发展要靠改革,生产力发展了,我们的房子、车子、煤气炉子、菜篮子、孩子(入托)也可以解决了。
乡镇企业办得红火的河北霸县靳家堡村党总支书记孔繁喜盛赞改革,但觉得国家对农民少了点实际资助。一旁有人提醒他:给了条政策啊。大伙都笑了,说:对,这最了不起了。老孔也点头。因为改革,偏僻、贫困的靳家堡人均收入由1984年的600元上升到1987年的1500元。这位“不知足”的农民代表又提出:改革能不能再放得开点,“让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站一堆,原料来路、能源供给一个样,咱中国人一道来场竞争。”
变化着的城市与乡镇,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的开放与开发,代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遍及中华、循序渐进的改革图景。五年一部改革史。正如许多发言所认可的: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结论,符合下情,也顺乎民心。
建议、批评一起摆出来
《报告》尚在审议中,舆论并不要求一律。许多代表肯定了本届报告总体上是求实的,也点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
对物价问题,可谓“议论纷纷”。福建林元坤代表的意见是:上涨过多,卡是卡不住的,不管,也不行,关键在理顺价格体系和完善价格管理制度。河北保定地区专员丁文斌代表提请大家不要对卖高价的农民“眼红”,他们是担着风险的:去年河北一场冰雹,西瓜遭殃,有的农户一家人围在地头哭!
物价靠补贴,终非长久之计。一些行家还把正在思考、有待检验的办法和盘托出。
几乎每个小组都有热烈的争议。“气氛活跃”这句新闻常用语用到这样的场合,绝非夸张。
还有逐段、逐句对报告的评注。辽宁代表丁兆民对报告中对近几年连续发生的重大恶性事故只提了一句话、共8个字表示不满。他说:“分量太轻,解决问题的措施何在?”
不是一片颂词。让人讲话,听人讲话。以第一次讨论为开端,看来可以预测出会议日渐增进的民主与开放度。
“小人物”与领导者“平起平坐”
发言者的次序与以往一样,仍有些论资排辈,往往由本省、本地主管领导打头一炮。
某省一位负责干部在审议中先作长篇发言,之后请大家都谈谈。有几位代表却说:我们多听听领导讲话。这似乎是一种“积习”,或许还带有自我心理障碍。其实同是人民选出的代表,何分群众与领导?
但是,记者们也观察到了其中的变化。往年,一个省、市、一个地区的冗长的“小政府工作报告”已近绝迹。领导的发言中虽有些数据与百分比,但他们的话贴近着实际,包括老百姓那些灶头、炕头上的话。
也有基层来的代表毫不怯场。比如江苏的、河北的、浙江的,等等,第一天就作了有准备的讲话,可见人们的参政意识已越来越强。
(附图片)
3月27日,人大代表们利用会议休息时间来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科技成果展览。 本报记者 沈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