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打开欧洲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29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记者来信

打开欧洲市场
本报记者 魏崴
西欧企业界人士认为,中国若想打入欧洲市场,必须在出口产品和贸易机制上作大的调整和改革。出口产品太传统化了,应尽快国际化,适应西方人善变、喜新的消费心理,推出新花样。当前单靠工艺品、粮棉油等不可能改变对欧贸易局面,而最近发现,我国的技术产品具有竞争力,签署了多项合同,看来大有可为。
在不久前第三次中国—欧共体贸易周期间及其之后,记者听到不少西欧企业界人士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和方式提出若干意见,普遍认为,中国若想打入欧洲市场,必须在出口产品和贸易机制上作大的调整和改革。
我国的出口,迄今是以资源、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及农副、轻纺产品为主。如这次贸易周中,我们出口成交额最大的,是蘑菇、冻兔肉、煤、矿砂等。
一些朋友认为,我们展出的产品太中国化、太传统化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工艺品、生活日用品,固然在布鲁塞尔引起普遍兴趣,但其销路毕竟有限。像这次贸易周内,老抽酱油、腐竹、香油等几乎无人问津。欧共体一位负责中国事务的官员认为,中国货源应尽快国际化,而且要适应西方人善变、喜新的消费心理,经常推出新花样,即使产品依旧,也要在款式、装潢上翻新,买卖才能越作越活。
我国外贸出口的一大弱点是有什么出口什么,数十年不变,而不是人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出口什么。一些朋友认为,如果我们能逐步从前者过渡到后者,和西欧的双边贸易前景才能有较大的、健康的发展。否则难有新突破,外贸赤字亦不易扭转。
我们外贸经营方式,以逐年完成指标为重,各地区部门又注重本身利益,贸易周中还出现互相保密、暗争买主,甚至不让别的单位染指的情况。此种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格局,缺乏长远眼光。比利时一位经济界朋友认为,中国各方最好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中国货冲力,去撞击当地市场,抢下地盘后就易于左右消费者习惯了。
记者常常听到这样一种意见:中国出口如单靠工艺品、粮棉油、矿产或粗加工产品,不可能改变对欧贸易局面,出路在技术贸易。这回中国贸易代表团技术组展台甚为热闹,经常门庭若市,并且做成了几笔生意,说明,一、欧洲技术水平总体上虽比我们高,但不是处处先进,我们可以在某个领域,某单项技术上发挥优势。即使和欧洲质量同样高的一些技术产品,我们的价钱便宜,也有竞争力。二、鉴于西欧市场上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吃得开,我国的智力劳务又在价格方面有极大优势,可以用加工形式,拓出一条与西欧技术贸易合作的途径。西欧出先进技术和设计,我们出智力劳务,生产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投放西欧及美国等市场,是个可行的路子。贸易技术组的天津新技术进出口公司就在电子警报设备、精密加工机床零件等项目上与欧洲商人签署了合同、协议或合作意向书。
我国最近提出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已开始在西欧经济界、贸易界、金融界引起重视,如果在今后几年内,我们能在这些地区形成若干教育、科研、生产、外贸、金融强大的联合实体,一定会给我国经贸领域带来重大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